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重寫達爾文 – 新的非基因遺傳學


重寫達爾文 – 新的非基因遺傳學


飲食並非唯一環境因子能影響某些基因漸成設定,加拿大馬基爾大學的Michael Meaney與同事已經發現被母鼠忽視的新生小鼠在成年期時更常表現害怕行為,這些小鼠顯示包括在壓力反應時某些基因的甲基化作用要比正常高得多,有一個清晰的提示表示,這些小鼠也指出一種反轉漸成改變的可能方式。

在人類也是如此,有許多惱人的提示出現:在生命早期(此時大腦仍然在發育中)時的傷害經驗能影響漸成設定,或甚至有災難性結果。在2008年5月,Meaney與其同事報告一個有關13個男人自殺的研究,所有人都是兒童受虐的犧牲者,與死於其他原因的男人比較,在自殺者的大腦裡出現顯著漸成差異,該研究小組解釋,這可能是由於兒童期受到虐待而引起漸成標記改變,那麼這種改變是否也造成這些人的自殺?

最近的證據指出不正常的漸成模式在精神健康異常上扮演一個角色,在2008年3月,加拿大「上癮及精神健康中心」(the Centre for Addiction and Mental health)的Arturas Petronis與其同事第一次報告對35個罹患精神分裂症的人進行死後大腦組織「完全漸成基因組」(epigenome-wide)的掃瞄,他們發現有一個獨特的漸成模式,控制大約40個基因的表現,(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vol 82, p 696),其中有幾個基因與神經傳導物、大腦發育及其他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過程有關,Petronis解釋說,這些發現展示出對一種新方式了解精神疾病的基礎研究,由於疾病帶有重要的漸成組成。

由於在Meaney研究中的自殺者這些漸成標記可能在發育時出現,然而也有其他提示指出罹患精神分裂症的人可能相反地由他們的父母親遺傳得病,並轉而可能將標記傳給自己的小孩,在理論上,哺乳動物的不同代間會將漸成標記擦拭掉,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Petronis的研究對象中其DNA甲基化作用的異常並不侷限於他們的額葉皮質,而也存在於精子裡,「此情況認為有可能遺傳之漸成異常性造成精神分裂症及兩極性異常症的家族遺傳。」研究小組成員Jonathan Mill表示,他在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精神疾病研究所工作。〈待續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