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1日 星期四

鑑定早期心臟肌肉細胞


鑑定早期心臟肌肉
細胞

今年(2009)5月北京舉辦一場再生醫學研討會,美國科學家提出:他們可在小鼠身上鑑定出早期心臟肌肉細胞。研究人員可能已經分離出預定會變成心臟肌肉細胞的胚胎小鼠細胞,這種心臟肌肉細胞能夠彼此協調收縮,因此在研究心臟疾病的動物模式上可作為強有力的工具。以往科學家曾經鑑定出所謂「多型第二心臟部位」(multipotent secondary-heart-field, SHF)的「先成細胞」(progenitors),能形成成熟心臟中的不同主要細胞型態,例如「心臟肌肉細胞」(cardiac myocytes)、平滑肌肉細胞及形成血管內表面的內皮細胞,然而,極少人知道為何這些先成細胞朝向一條途徑分化而非另一條,而此情況對再生醫學不利,由於科學家原先想移植SHF先成細胞成為一個心臟時,有可能這些細胞最終卻轉變成另一種細胞型態而非心臟肌肉細胞。

美國麻州綜合醫院的Ibrahim Domian及Kenneth Chien(也同時工作於哈佛大學幹細胞研究所)正從事以許多方式在轉殖小鼠中來標示心臟先成細胞群,在北京會議上,Domian報告他們已經由那些小鼠分離出胚胎幹細胞,並鑑定出不同先成細胞群會表現不同的基因群,有一種先成細胞表現蛋白質Islet-1,這是SHF先成細胞的一種標記,在培養時,細胞於分裂幾天後會分化成為成熟的心臟細胞,研究人員也發現源自這些先成細胞的心臟肌肉細胞會以一種力量收縮(這是界定心臟肌肉之特性),與新生的心臟肌肉細胞相同,其他科學家認為這是十分重要的結果,表示預定變成心臟肌肉的先成細胞仍然會增生,這將允許研究人員在移植前擴增培養細胞的數量。

Domian與其同事如今嘗試來檢視人類是否具有相等的心臟肌肉先成細胞,但是這些研究比較困難,因為檢體有限,因此其他幹細胞研究人員如德國漢諾瓦醫學院的Ulrich Martin已經轉向製造「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這是由通常已分化成為某種型態的細胞以人工方式產生,強迫其表現某些「再程式化因子」(reprogramming factors),使得他們能發育成所有細胞型態。在其他研究報告中,Martin與其同事將某些這類再程式化因子引入人類臍帶血球中,並製造出iPS細胞,與胚胎幹細胞非常類似,當培養在上清液中時,這些細胞形成典型的聚落稱為「胚體」(embryonic bodies),含有來自所有三個胚層的細胞,這是決定胚胎幹細胞的特徵,五分之一的胚體是會收縮的聚合物,含有的細胞看起來及行為都像是心臟肌肉細胞。Martin的研究小組如今正促進並添增特殊心臟細胞株,可備用作為細胞移植物來治療心臟病。

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Virtual body parts take the guesswork out of medicine

Doctors could soon be testing medications or surgery on your virtual twin before you get to undergo the real treatment

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科月四十年

科月四十年


上次在紀念科學月刊創辦三十五週年的文章中提及:歷年科月編委會的委員許多都成了學界的大老,如今更不得了,還包括了政府領導人(呼應李國偉兄大文),不過這些事並非特別了不起,生死大事卻成了科月心頭隱隱之痛。

我沒有記日記的習慣,也因此只能在此談些村野軼事,記得大約是民國六十三年左右接觸科月,想當年張之傑、曾惠中、吳惠國與江建勳多麼年輕,英姿煥發、充滿理想,懷抱不想出國、不必出國也能成大事的心態(當時正處於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留學的偉大風潮中),想不到十幾年後最終還是出了國,而且才能解決後續吃飯的問題,如今搭車時平日其貌不善的司機先生居然自動以半票相待,雖不甘心言老卻享半價之資,實受滿頭白髮之累。

最初參與科月編委會之餘還兼攝影工作,當年只有黑白之作,且底片深埋群書之間無法快速發掘,早期科月諸君子青年影像應有保存,當待有心人為科月作傳時無償提供。其實科月最值得佩服者應是歷任總編輯,不論任事時間長短,總有個人熱情相與,其次為長期參與實際事物者也有功勞,不論編務或勞務,在關鍵期科月都得邀請這些君子共聚一堂共享榮華富貴(笑話!笑話!),比較不解的是仍有平日未曾參與實務,慶典時卻高居廟堂之上,誇誇而談者。這幾年參與理事會之運作,每次審查預算報告皆呈現紅字滿堂,不由得心驚若兔,還好有一次董事長劉源俊兄打包票,即使目前虧損,科月尚可繼續運作若干年云云,如今金融大風暴肆虐,包不包票?

在此記錄兩事,一般人不易得知來龍去脈,供茶餘助興:2008年11月中國大陸福建省在福州市舉辦「首屆海峽兩岸科普研討會」,由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元智大學及科學月刊雜誌社主辦,科月君子投稿論文集者有,羅時成、劉廣定、程樹德、張之傑、江建勳等五人,其實早在該年4月元智大學五位教授及科月六位教授(另有王文竹、景鴻鑫、倪簡白)皆已登陸宣揚台灣科普教育之偉大成就,且暢遊武夷山九曲賞竹筏隨溪灣流送之美,平心而論,大陸之科普程度與台灣相比尚差一皮。另一事與個人有關,話說2005年世新大學榮獲教育部卓越教學獎,擬新成立一門「科普經典導讀學程」,經我穿針引線與科學月刊社達成合作計畫,由科月推薦六位教授負責六門基礎科學課程講學,包括物理、化學、數學、生物、工程與中國科技史,世新大學同意每年支援科月若干事務經費以示支持與謝意,以當年而言,是項計畫其實顯示世新大學的卓絕遠見,深知科學教育不為人支持卻十分重要的一塊領域,該經費也對科月捉襟見肘的處境有些許助益,感謝之。

近日赴政治大學演講方得知該校全力推動科學普及化教育,且由廣告系獲得國科會「促進公眾對於科技的理解與參與:從訊息產製到閱聽眾接收」整合型計畫三年經費支援,多少錢?三千餘萬而已,什麼?簡直嚇死人,總算台灣學界有人有心發掘科普知識之美。私立大學與公立大學的確受有不平等待遇,私立科學期刊社與公立者處境也同時出現巨大落差,如今燭火搖曳,四十週年轉眼將至,我心若秤,我意如何?科月近年人事替換頻繁,又遇有無稽之挫折,無法由基本培訓編輯人才,放牛吃草而已,我意「基因組」是為正確且適當之名詞,呈現為文卻出現「基因體」,曰體例云云,可謂無自由之科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