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兒童受虐改變「壓力基因」



兒童受虐改變「壓力基因」




加拿大的一個研究認為:兒童早期受到虐待會永久改變大腦如何針對壓力起反應的方式。

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 期刊上,科學家發表研究支持壓力對大腦早期發育產生衝擊的理論,他們由自殺的成年人分析其大腦組織發現,那些在兒童時期遭受虐待的人其關鍵性基因產生改變,此情況影響一種已知與壓力反應有關的受體製造,以前的研究已經顯現兒童期受到虐待與對壓力環境的反應增加有關,但是對於真正環境因子如何與基因交互作用並形成在成年期發生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異常症狀並未完全了解。加拿大馬基爾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檢視12位具有兒童受虐歷史的自殺者與12位在小時未受到虐待的自殺者他們大腦裡一個特殊部位製造「糖皮質素受體」(glucocorticoid receptor) 的基因,這是一種協助控制壓力反應的蛋白質,科學家發現那些在兒童時期受到虐待的自殺者產生化學變化降低了基因活性,而此活性之降低導致糖皮質素受體的數量減少,最後這些作用對壓力造成異常升高的反應。

長期作用

此情況建議在兒童期大腦正在發育時的經驗,會使人對壓力情況如何反應產生一種長期影響,但是研究主導人麥可‧敏尼(Michael Meaney)教授表示,他們相信這些生物化學作用也可能發生於生命後期,如果你是一位公共衛生官員或兒童心理學專家,你會說此情況是已經知道的事,但是除非顯示出其生物學過程,許多在政府工作的官員及制定政策者都不情願相信這是真的,除此之外,有人可能詢問是否有藥物可以反轉這些影響,沒錯,是有可能。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精神病學研究所的約拿桑‧米爾(Jonathan Mill)博士解釋:該研究添加了逐漸增多的證據,說明環境因子能改變基因的表現,這是一種稱為「漸成基因作用」(epigenetics) 的過程,然而這些結果顯然須要複試,科學家提出一種機制,藉其在生命早期的經驗對於成年後期的行為產生影響,令人興奮的是漸成基因作用產生的改變可能可以反轉,因而或許是未來治療精神疾病之某種標的。

Man's best friends: How animals made us human

Our bond with animals goes far deeper than food and companionship, argues Pat Shipman: it drove our ancestors to develop tools and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