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生而受創:你父母親的創傷如何在你的基因上作標記〈五〉



生而受創:父母親的創傷如何

在你的基因上作標記〈五〉




食物的細微調整

然而賽可認為集中注意力於壓力反應,至少在「大屠殺存活者」(Holocaust survivors)的案例,是圖像中失去的部分,這是由於皮質素是一種具有雙重功能的賀爾蒙,除對壓力起反應之外,同時也依據食物是否豐富或供應短缺來協助細微調整我們的新陳代謝作用,被監禁於集中營的人不只受到創傷並且也營養不良。

當時物稀少時,皮質素告訴肝臟將儲存的蛋白質轉變成有用的燃料,然而在腎臟其協助留置鈉,在營養不良的情況下,此似乎可達到,並非藉提升血液中皮質素的量,而是減少皮質素在肝臟及腎臟中被分解的比例,2009年賽可與葉胡達在大屠殺存活者發現一個驚人的相關性: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愈年輕者,在肝臟及腎臟中分解皮質素的酵素愈不活躍(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vol 43, p 877)。

 賽可認為存活者調整他們的新陳代謝作用以適應營養不良,然後將此狀態傳衍至他們的後代,可能經由他們基因的漸成基因改變,對於容易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可能已經是那種調整之不想要的副產品,或是一種對於既缺乏食物且危險之環境下有用的適應性。

漸成基因作用仍然是在其嬰兒期,而有許多未解決的問題,不只是究竟有多少代代漸成基因訊息能達到。賽可與敏尼已經發現在以糖皮質素處理的懷孕母大鼠,在其後代產生之新陳代謝改變也似乎在其再後一代出現,雖然不會發生於更後代動物,此情況似乎在人體反映出,依據瑞典研究顯示,在被研究的第一代兒童期營養狀況,與其孫輩兒童的疾病危險間有關連性(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vol 14, p 159)。如果那些發現被支持則將是真正本質性的問題,由於漸成基因訊息被假設是在生成精子及卵的細胞中被抹除(New Scientist, 6 November 2010, p 8)。

然而這消息並非全是不利的,川布雷描述漸成基因作用為「不斷更動的故事」,「漸成基因改變每天都發生,經由我們所吃、所喝及我們表現之行為。」他說,因此已經所為之事能有時並未發生。

依據此類研究來開始改變醫學或社會政策目前實在還太早了,但是許多研究如今係根據由初生至成年期之大群人數而進行,並將檢視早期介入產生的衝擊,例如支持被認為有忽視他們嬰兒危險的父母親。具有鼓勵性的新聞來自敏尼的實驗室,至少是針對大鼠,出生自忽視母鼠但是在第一個星期就交給其他母鼠寄養之剛出生動物,不會發展出過度壓力反應,這是比牠們不幸的同窩剛出生大鼠的特徵。
嘗試預防早期創傷的結果看起來似乎相當動人,但是有警示存在:是否一種特徵例如過度警覺被考慮為疾病或是存活方法,是依據兒童生長以至居住的環境而定,如賽可所言:「如果你不瞭解事物以它們預定的目的,你將誤解如何來應付它們。〈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