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Memory in the Brain

Although most people think of memory as a vault for storing information, it is more like a seamstress who stitches together logical threads into scenes that make sense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2011 Nobel larueate Ralph Steinman explains discovery of cells used for cancer treatment

Announced as a prize winner just after his death from pancreatic cancer, Steinman conducted research on dendritic cells that formed the funcdation of his own personalized therapies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慢性壓力導致憂鬱症




慢性壓力導致憂鬱症



慢性壓力會引起憂鬱症嗎?一個新的小鼠研究添加重要證據顯示的確如此,並對抗憂鬱藥物如何作用提出解釋。

新的研究發表於自然期刊,奠基於許多較早期的研究,顯示慢性高度壓力殺死神經元並防止大腦稱為海馬的部位產生「神經生成作用」(neurogenesis,生出新的大腦細胞),在海馬中的神經生成作用對於健康壓力反應似乎是必要的。

由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神經可塑性研究主任希瑟‧柯麥隆(Heather Cameron)領導,研究人員比較正常小鼠與所謂v-TK小鼠,後者是研究人員使用工程方式製造的小鼠,在成年時他們的海馬無法形成神經生成作用。科學家測試動物對壓力源的心理反應,在此案例就是限制身體活動30分鐘,與正常小鼠比較,結果發現工程製造之小鼠比較無法由經歷事件中恢復。柯麥隆表示:科學家發現當加壓力於動物及解除壓力後,v-TK小鼠具有壓力反應的時間持續較久。

研究人員也觀察動物對壓力的行為反應,在一個試驗中,飢餓的小鼠被放置於一個開放但不熟習的場所,此種情況使齧齒類動物感到害怕,因為此情況讓牠們感覺到無法抵抗掠食者,在場所中央有一塊食物放置,正常與v-TK小鼠皆會好奇地接近此食物,花費相同時間來提升他們的勇氣。但是在暴露於場所前當小鼠第一次受到身體限制30分鐘後,v-TK小鼠顯現憂鬱症症狀(在此呈現為在不熟習的環境中避開食物)比正常小鼠花費更多時間去噬咬食物,而壓力並未影響正常小鼠的反應時間。

在另一個試驗,小鼠被強迫在無法遁逃的塑膠圓桶內游泳,v-TK小鼠放棄並停止游泳的行為比正常小鼠早得多;這是另一種類似憂鬱的症狀,在過去的研究已經顯示此情況能使用抗憂鬱藥物來反轉。柯麥隆解釋說:這些發現十分符合壓力能引起憂鬱症或具壓力之環境能形成憂鬱症的想法。

另一個對於「興致缺乏症」(anhedonia)或「無快感」(pleasurelessness)的試驗(這是憂鬱症的一種純粹症狀,時常讓人們感覺沒有望與極為傷心),科學家讓小鼠在給予白水及糖水間做選擇,健康小鼠喜好糖水並自然地喝下大量糖水,這是牠們在目前研究中所顯現的,但是v-TK小鼠就是不喝糖水,堅持飲用白水。卡麥隆說明:動物對於傾向飲用蔗糖被認為與人類的愉悅行為類似,罹患憂鬱症的人對過去通常感到快樂的事如今卻興趣缺缺。

這些針對憂鬱症的動物試驗,與用來研究抗憂鬱藥物的有效性、及用於確定藥物是否必須進一步在人體上測試是相同的,有效的抗憂鬱藥物能可靠地反轉這些讓人憂鬱的行為,而過去的研究也顯示這些藥物會增進海馬裡的神經生成作用、反轉在此部位壓力所誘發的損傷,【「電痙攣治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也已經顯示具有相同作用】。

事實上,第一個將神經生成作用關聯上憂鬱症的是抗憂鬱藥物的研究,結果發現藥物會刺激海馬中新細胞之生長,第二個主要研究也支持此假說,由美國紐約州立精神疾病研究所整合性神經生成組主任雷恩‧韓(Rene Hen)主持,發現抑制神經生成作用大大減少抗憂鬱藥物的療效。
卡麥隆表示他們的研究指出對於抗憂鬱藥物作用是處於正確的道路上,他的研究由政府經費支持而非製藥工業,由於科學家發現此關聯與抗憂鬱藥物無關,並且建議神經生成作用假說看起來真正是正確的,且由於我們已經知道抗憂鬱藥物會促進神經生成作用,我們的結果支持抗憂鬱藥物具有真正療效果的想法。

目前不知談話療法是否能影響人類的神經生成作用(但不可能對大鼠進行談話療法),不過動物研究的確支持:提供較佳社會及身體環境可協助促進新的大腦細胞生長。有趣的是,抑制小鼠的神經生成作用似乎惡化他們對於心理壓力的原始反應,包括恐懼及社會挫敗要超過實際之疼痛或傷害,例如在身體限制及強迫游泳試驗中,小鼠並未受到傷害,他們只是害怕可能遭受之疼痛或惡化。較早之研究也顯示小鼠展現憂鬱症狀,這些對於生理壓力的反應(如流血、麻醉或寒冷)是正常的,在目前的研究中,當研究人員針對v-TK小鼠進行麻醉時,他們壓力賀爾蒙的量反應正常。

韓(他並未參與該研究)評論說:這是一篇有趣的論文做到兩件事,證明以前的發現在海馬神經生成作用會影響大腦一個關鍵系統,並且因此產生了壓力賀爾蒙,新奇的部分是此結果關聯上發生於急性或慢性壓力反應中的行為改變。當然,喪失神經生成作用並非憂鬱症的唯一原因,而恢復此功能也不是治療憂鬱症的唯一方式,否則抗憂鬱藥物會對所有人都產生作用,然而情況並非如此,而且抑制神經生成作用完全去除藥物療效的情況並未發生,產生憂鬱症的機制當然要複雜許多。

韓解釋說:憂鬱症是非常多元性的,他提出該疾病的複雜性協助解釋了在臨床試驗中,為何抗憂鬱藥物可能有時似乎不比安慰劑來得效果較佳。大約30%至50%的人在臨床試驗中對抗憂鬱藥物不起反應,此情況給予人們假的感覺,以為對於藥物的整體反應非常小,但是如果分別檢視反應者及無反應者,會見到有反應的人是真實地產生反應。

卡麥隆的研究提出另一個問題,即為何大腦針對壓力起反應會殺死大腦細胞,並使得自身對未來壓力更加敏感,韓表示:思考有關神經生成作用的一個方式是,這是大腦裡允許你對變動中環境適應的一個過程,在壓力環境中你必須具有較弱的神經生成作用,此可能是對以下事實加以適應,即當處於壓力情況下,你最好保持鎮定不要盲動。如果你處於一個非常危險的環境,有可能不要出去並尋找新經驗就是一種適應情況,而最佳方式可能為接近家庭、放低身體並集中於存活上,卡麥隆如此解釋。

韓接著表示,這是正常功能,但是如果那個過程變得過度,你就能見到其如何會變得適應不良。或許新的發現將協助研究人員對20%罹患憂鬱症的人發展出較佳治療方法,他們的病對任何現有的治療法都不起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