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6日 星期六

性別對大腦的作用





我們已經發現男人與女人思想與行為的方式間真正有差異,但是哪一種有意義?


如果以書店裡的書架在書本的重量下不會隨意承受不足,來表示男人與女人間之差異,唐納帕法夫(Donald Pfaff)最近又添加了新書,問他為何仍然將書丟進如此巨大的圖書館?他將告訴你他已經厭煩閱讀通俗卻是「科學類」(science-lite)的書目,對於那些宣稱男人與女人居住於不同星球的人,他勃然大怒地認為兩者都有過度簡化的錯,而且對待大腦「像是一團凝膠物」,缺乏我們須要在現代社會中運行的多樣性。

201011月,美國洛克菲洛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帕法夫是一場會議的主講人,講題為性別間之差異,在德國海德堡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舉辦,這是科學與社會年會系列會議中最後一場演講,針對帶來主題式、最新的生物學知識引起大眾注意,而其顯然擊中目標,這是一個熱門的研究領域,但是帕法夫在發表研究後,發現有時受到挫折並不孤單,幾位其他演講者提出,我們很願意接受男人與女人在身體上不同,但是談到於行為或思考方式時,性別政治學就會快速地抹黑真相。

該會議也顯示當你剝除政治時,令人驚奇的是我們究竟真正知道多少?以下疑慮當然足夠了,譬如科學強調此等有爭論的議題:是否女人天生數學能力不佳〈並非如此〉、及是否單單文化傳承就能解釋為何男孩及女孩傾向把玩不同玩具〈並非如此〉等,然而受到困擾的旁觀者時常留下印象為:當談到性別差異時,每一件事仍然高高在上無法掌握,因此內幕為何?

一開始,我們學習到許多有關性別差異背後的生物學,許多年來大家接受的觀點是所有胚胎都由相同情況開始(預定的性別是女性),然後在「姙娠頭三個月時期」(the first trimester),遺傳到Y染色體的個人,在性別決定部位的Y染色體上有一個基因稱為sry開啟睪丸的發育,此時開始大量分泌出睪丸酮而一個男嬰出生,「預定」的女性大腦已經變成男性。

科學家並不十分清楚此等情況如何作用,其顯現出有「前女性」(pro-female)及「前男性」(pro-male)基因存在,而性別差異是被兩者間一種精緻的平衡作用控制,例如在2006年,義大利巴維亞大學的皮特婁帕馬(Pietro Parma)與同事報告,一個稱為r-spondin1的基因促進卵巢之發育,而遺傳上是女性卻那沒有此基因的人,生長時生理及心理上都是男性,雖然他們具有不明確的外生殖器而且不孕。

生物學家也改變他們對於性賀爾蒙功能的觀點,睪丸酮在男人及雌激素在女人總是被認為可解釋大部分在性別之間的生物學差異,雖然這仍然是主流觀點,如今卻十分清楚賀爾蒙的影響與基因是相互作用的,包含大腦的神經纏捲及最終是指行為。更加,基因的作用能轉而被經驗改變:兒童的早期環境能誘發DNA的化學變化,所謂「漸成基因改變」(epigenetic changes),並未改變基因的真正序列,不論基因在某種特殊組織中是活躍或靜默。

鑑定所有這些決定性別的因子及其複雜之交互作用,具有一個重要的推論,那就是性別決定並非出生時就停止(如同過去所認為),在型塑男人與女人間之差異上,先天與後天兩者同時具有功能,沒有比大腦裡更是如此,經歷我們一生大腦不斷地再塑造,許多人如今相信有一個關鍵時期兒童大腦的性別(及其每一件伴隨物,包括這類行為如個人對愛情與食物的態度)是特別具有可塑性,在我們到達成年期時,男人與女人的大腦間在構造上出現許多差異,如大腦造影研究所顯示,這些可解釋為何男性及女性對精神疾病顯示出不同之易感性及學習困難,但是神經科學家對於有關構造差異如何轉譯成行為仍然知道極少。

定出差異

經過許多年,心理學家已經發展出一種良好的描述方法,即人類行為顯示性別差異,在其中所出現的各種特徵之階級化,帕法夫在海德堡會議中提出,有一種相當明顯的模式:「愈深入研究生殖行為,則性別差異愈少凸顯。」因此不令人驚奇,在表格最頂端為「性別鑑定」(gender identity)及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這兩者同時都直接涉及個人之生殖機會,簡單地說,絕大部分人認為自己是男性的就是男人,然而那些考慮自己是女性的絕大部分傾向是女人,相似地,大部分人寧可他們的性伴侶是女人的都是男人〈反之亦然〉。

無人反對此論點,但是進一步往更細微處觀察,當我們開始思考如熱心及獨斷等特性時,事情變得愈來愈有有爭議,切入此情況的一種方式是,以一種明顯之身體特徵如身高來比較在男人與女人間的心理差異程度,以及將不同行為差異的大小加以透視,此作法也給予差異所顯示之意義一種更冷靜的對待,每一個人皆會同意,根據他們的視覺經驗,男人平均比女人高,然而在世界上也有夠高大的女人及夠矮小的男人,因此單單身高並非是一種對個人性別可信賴的預測,對於判斷行為差異也有類似的合理性存在。

採用此種方式,2010年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的潔吉德(Jay Giedd)與朱迪絲拉波波(Judith Rapoport),指出大部分性別對行為的影響大約只有身高一半的大小 (Neuron, vol 67, p 728) ,然而的確有真實及可量測的差異存在,例如對於行為而言,在性別間的變化要遠小於性別鑑定或性取向,是下一個差距大小而大約等同身高,在實際上此表示男孩平均比女孩更可能涉入粗魯及滾動的遊戲,或選擇一輛卡車而非一個洋娃娃,但是對此規則有夠多的例外情況,這不可能單單由他或她的遊戲偏好來預測一個兒童的性別。

在男人與女人間的差異大約是身高的一半,包括侵略性、同情心、獨斷性及認知技巧(例如心靈旋轉物件的能力),此表列向下至語言流利程度及數學成就,顯示比我們時常相信的在性別間更少變異,而在表格底部是一群特徵,通常認為由性別產生偏差,但是實際上在男人與女人間並未顯現可辨識的差異,這些包括計算技巧、整體語言能力及潛在之領導能力。

換句話說,科學所繪製的圖像是:性別差異是真實的但並不具有決定性,在某些領域男人可能傾向以某種方式工作,而女人是以另一種方式,但是在型塑這些差異上,後天及環境所扮演的角色表示比我們從前所想的可能具有更多影響力,對於任何人相信工作場所對女人必須更有益,而教室對男孩要更友善方面這當然是好消息,但是目前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加拿大蒙特婁的兒童心理學家及作家蘇珊平克Susan Pinker) 如此警告(她也在海德堡發表演講),但是我們可能有些事情可做,而且已經準備好將政治撇開,並以經驗強調此議題是一個良好的起始點,說男孩永遠是男孩,而女孩永遠是女孩已經不夠好了,平克表示:這只是一條阻力最小的途徑而已。!

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貧窮萎縮大腦





研究顯示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具有較小的大腦與較低的認知能力。



一個新研究發現兒童認知能力與家庭收入有關聯,在貧窮中生長的壓力會傷害兒童在出生前開始的大腦發育,研究認為,即使在收入上非常小的差異卻能對於大腦產生重大影響。研究人員長期懷疑兒童行為及認知能力與他們的社會經濟狀態有關,特別是對那些非常貧窮的人,這個原因從來沒有弄清楚過,然而有壓力的家庭環境、營養不良、暴露於工業化合物例如鉛及缺乏接觸良好教育,時常被認為是可能因子。



在這類最大的研究,發表於2015330日的自然神經科學期刊,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科學家金柏利‧諾伯(Kimberly Noble)及洛杉磯兒童醫院的伊利莎白‧梭維爾(Elizabeth Sowell) 領導的研究團隊,檢視這些影響的生物學基礎,他們對幾個美國城市的1,099個兒童、青春期少年及年輕成年人的大腦掃描造影,因為在美國低收入的人比較可能來自少數特殊種族的群體,研究小組繪製每一個小孩的基因組先然後調整計算方法,因此貧窮的影響不會被不同族群間大腦構造的小差異所扭曲。



最低收入階層(不到25,000美元)的兒童大腦,比那些來自賺取超過150,000美元家庭的兒童,表面積要小高達6%,研究人員發現,來自最窮家庭的兒童,收入差異幾千元與大腦構造的主要不同有關,特別是在與語言及做決定技巧相關的部位,兒童測驗分數量測認知技巧,例如閱讀及記憶能力,也因父母親的低收入而下降。



賓州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家瑪莎‧法拉(Martha Farah),稱此研究為「不可置相地酷」,她說具有此等大型樣品的兒童,允許研究人員顯示貧窮對於發育中大腦很大的衝擊,雖然研究無法量測個別大腦如何因時間而改變。



先天與後天



該發現與法拉與她的同事未發表的研究相同,他們掃描44個非洲美國女孩的大腦,每個嬰兒大約一個月大小,來自費城不同社會經濟族群。即使在此早期年齡,研究人員發現,在較低社會經濟階層的嬰兒比他們較富有的同伴,具有較小的大腦,科學家在2015319日費城兒童發育研究協會會議中,提出他們的研究。



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家傑米‧韓生(Jamie Hanson) 說,兩篇論文都低估逆境對兒童發育的衝擊,「這些早期生命情況使其對許多兒童,及對在社會上保證兒童具有同樣機會的我們許多人更加困難。」他說,然而他讚美這橫斷面的研究,他接著說這很重要,長時間追蹤兒童為要見到個別大腦如何被影響社會經濟狀態所影響。



法拉與其同事計畫繼續觀察這些嬰兒兩年時間,並觀察他們大腦表面積如何因時間而改變,他們也計畫訪問嬰兒的家庭,希望定出可能造成差異的因子,如他們有多少刺激性玩具,及由他們父母親獲得多少注意力。



沒有一個研究解釋認知差異的原因,雖然兩篇論文的作者承認會包括基因因子,他們懷疑環境暴露例如壓力及營養更重要,而且甚至在嬰兒出生之前即開始。「其的確讓我們考慮焦點必須再度導向懷孕期,並強調像是營養及暴露於毒素。」費城兒童醫院領導嬰兒研究的新生兒學家哈蘭‧赫特(Hallam Hurt)說。



較大的兒童可能被不同方式影響,例如,較貧窮的父母親要符合最終需求從事多種行業,花較少時間與他們的兒童在一起,當兒童生長時較少金錢購買玩具來刺激他們的心靈,費城兒童醫院的小兒科醫生勞拉‧貝登寇特(Laura Betancourt)負責嬰兒研究。而漢生建議漸成基因作用(epigenetics)(由環境因子例如壓力引起的DNA改變)也會扮演重要角色,而且能傳遞下去好幾代。



仍然,研究人員希望衝擊可以經由介入而反轉,例如提供較佳兒童照顧及營養,人類與其他動物的研究建議的確如此:例如在墨西哥的一個研究,顯示補償貧窮家庭的收入,在18個月內即可改進他們兒童的認知及語言技巧。「對於此訊息重要的不是說,如果你很窮,所以你的大腦比較小,而且永遠都如比。」梭維爾說。

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狗狗尿布包



有人來問狗狗尿布包是什麼東西,其實那就是狗的尿布,狗老了以後就會和人一樣,泌尿系統退化,小便無法控制,總是隨意尿尿,弄得家裡臭氣薰天,所以太太就用縫紉機做了4條長布帶,再買幾包「包大人」做襯裡,將狗狗的GG包住,這就是狗狗尿布包,每天要用掉兩三條,還要勤快清洗,而且包大人千萬不要用反了,不然照樣漏尿,這也讓我想到老人或不得不用的人對此物究竟如何想像?恐怖啊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