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科月四十年

科月四十年


上次在紀念科學月刊創辦三十五週年的文章中提及:歷年科月編委會的委員許多都成了學界的大老,如今更不得了,還包括了政府領導人(呼應李國偉兄大文),不過這些事並非特別了不起,生死大事卻成了科月心頭隱隱之痛。

我沒有記日記的習慣,也因此只能在此談些村野軼事,記得大約是民國六十三年左右接觸科月,想當年張之傑、曾惠中、吳惠國與江建勳多麼年輕,英姿煥發、充滿理想,懷抱不想出國、不必出國也能成大事的心態(當時正處於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留學的偉大風潮中),想不到十幾年後最終還是出了國,而且才能解決後續吃飯的問題,如今搭車時平日其貌不善的司機先生居然自動以半票相待,雖不甘心言老卻享半價之資,實受滿頭白髮之累。

最初參與科月編委會之餘還兼攝影工作,當年只有黑白之作,且底片深埋群書之間無法快速發掘,早期科月諸君子青年影像應有保存,當待有心人為科月作傳時無償提供。其實科月最值得佩服者應是歷任總編輯,不論任事時間長短,總有個人熱情相與,其次為長期參與實際事物者也有功勞,不論編務或勞務,在關鍵期科月都得邀請這些君子共聚一堂共享榮華富貴(笑話!笑話!),比較不解的是仍有平日未曾參與實務,慶典時卻高居廟堂之上,誇誇而談者。這幾年參與理事會之運作,每次審查預算報告皆呈現紅字滿堂,不由得心驚若兔,還好有一次董事長劉源俊兄打包票,即使目前虧損,科月尚可繼續運作若干年云云,如今金融大風暴肆虐,包不包票?

在此記錄兩事,一般人不易得知來龍去脈,供茶餘助興:2008年11月中國大陸福建省在福州市舉辦「首屆海峽兩岸科普研討會」,由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元智大學及科學月刊雜誌社主辦,科月君子投稿論文集者有,羅時成、劉廣定、程樹德、張之傑、江建勳等五人,其實早在該年4月元智大學五位教授及科月六位教授(另有王文竹、景鴻鑫、倪簡白)皆已登陸宣揚台灣科普教育之偉大成就,且暢遊武夷山九曲賞竹筏隨溪灣流送之美,平心而論,大陸之科普程度與台灣相比尚差一皮。另一事與個人有關,話說2005年世新大學榮獲教育部卓越教學獎,擬新成立一門「科普經典導讀學程」,經我穿針引線與科學月刊社達成合作計畫,由科月推薦六位教授負責六門基礎科學課程講學,包括物理、化學、數學、生物、工程與中國科技史,世新大學同意每年支援科月若干事務經費以示支持與謝意,以當年而言,是項計畫其實顯示世新大學的卓絕遠見,深知科學教育不為人支持卻十分重要的一塊領域,該經費也對科月捉襟見肘的處境有些許助益,感謝之。

近日赴政治大學演講方得知該校全力推動科學普及化教育,且由廣告系獲得國科會「促進公眾對於科技的理解與參與:從訊息產製到閱聽眾接收」整合型計畫三年經費支援,多少錢?三千餘萬而已,什麼?簡直嚇死人,總算台灣學界有人有心發掘科普知識之美。私立大學與公立大學的確受有不平等待遇,私立科學期刊社與公立者處境也同時出現巨大落差,如今燭火搖曳,四十週年轉眼將至,我心若秤,我意如何?科月近年人事替換頻繁,又遇有無稽之挫折,無法由基本培訓編輯人才,放牛吃草而已,我意「基因組」是為正確且適當之名詞,呈現為文卻出現「基因體」,曰體例云云,可謂無自由之科學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