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虐待與自殺

虐待與自殺


兒童時期受到各種虐待(如肉體虐待、性虐待及情緒虐待)會造成長大成年後產生精神異常症狀,而且大腦內海馬體積可能萎縮,海馬與記憶及情緒有關。最近加拿大馬基爾大學Moshe Szyf的研究小組在「自然神經科學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發表一篇報告,他們解剖自殺者屍體的研究指出:早期兒童受虐可能永久改變大腦中基因表現的方式。

如今已經非常清楚,人類不只是遺傳到基因,而且基因本身如何開啟及關閉更影響發育,大部分這種基因開關的控制作用在人出生之前皆已消失,但是某些基因在生命早期就已經設定,並且在人類整個生命過程中低調地產生作用。科學家也發現當「甲基群」(methyl groups)加入我們的基因時基因會被關閉,而飲食、壓力及甚至母親的照料都能影響這些「『漸成』改變」(‘epigenetic’ changes)。

在2004年,Moshe Szyf的研究小組指出,剛出生的大鼠被其母鼠忽視後,與照顧良好的大鼠相比,具有不同的「甲基化作用」(methylation)及不同的壓力反應,但是如果加以小心照料,此情況可以反轉,那麼人類幼兒期所受到的早期照料是否也影響甲基化程度?

科學家已知相當比例的自殺者在其生命早期受到虐待或忽視,因此他的研究小組開始檢視13位自殺的人大腦(他們具有早期被忽視或被虐待的歷史),並與照組包括11位年齡及性別吻合的人比較(他們正常成長但是死於突發的意外)。科學家檢視屍體大腦中海馬控制製造蛋白質RNA的基因,結果發現在自殺的人當中,這些基因有高得多的比例被關閉,因此認為自殺者的海馬的確較不活躍,此現象提出一個問題,即是否漸成作用影響了自殺之危險。

Moshe Szyf認為甲基化作用經過改變是兒童受虐待的結果,而並非造成自殺行為,如今由於研究顯示有些自殺的人並未被虐待可證實此點。科學家最感興趣的是:可否設計出一種調整方式恢復這些漸成改變的結果,譬如以飲食、社會或藥理等各種因子來反轉此情況。其他科學家都認為該研究十分重要,可研發新的診斷及治療方法,同時預言會出現許多異質性的自殺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