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與恨意
英國科學家藉大腦影像掃瞄技術發現人類大腦中有一個恨意迴路(hate circuit),共用與侵略性有關的大腦部位,但與產生情緒的部位不同,例如恐懼、威脅及危險,倫敦大學學院衛爾康神經生物學實驗室的Semir Zeki教授及John Romaya將此研究發表於2008年10月29日的「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進行研究時有17位男女自願參與者帶來他們前女友、同事或已知而鄙視的公眾人物照片,當這些參與者注視他們憎恨對象或既不關心也不憎恨的人照片時,研究人員就使用功能性磁共振影像掃瞄儀(functional MRI)掃瞄大腦,結果發現大腦產生獨特的活性模式:注視憎恨者照片時,大腦在皮質(cortex)及皮質下(sub-cortex)構造的部位與產生侵略性並轉變成行動的部位其活性被啟動,科學家稱此為恨意迴路,此迴路也包括額葉皮質的一個部位,相信在預測其他人活動時具有主要功能,像是當某人面對他們所憎恨的人時產生的重要特性。恨意迴路的皮質下活性包括兩種構造,稱為「殼」(putamen)及「島」(insula),殼的功能為察覺蔑視及厭惡的情緒,並可能是動員及採取行動的運動系統部位,奇妙的是大腦島部的恨意迴路與科學家從前所發現的「愛情回路」(love circuit)極為相似,它們與愛情實驗中被活化的途徑幾乎完全相同,Zeki表示感到有些驚奇,雖然愛情可以轉變成恨意。殼也可能在一個羅曼蒂克的事件中準備侵略行動,例如對手出現危險情況時,從前的研究認為島可能對於令人煩惱的刺激起反應,例如同時注視愛人及仇人的臉時可能形成如此惱人的訊息,科學家同時指出:恨意迴路的活性與人們表達恨意的強度契合,因此人的恨意狀態允許被客觀量化。
這個研究雖然有趣,卻有其他科學家質疑大腦影像如何能解釋複雜的情緒表現?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及神經科學副教授Scott Huettel表示,如今有許多非常好的研究來檢視看起來是難以形容的現象,科學家藉功能性磁共振影像掃瞄儀這種檢視大腦影像的技術來了解微妙的情緒,例如接觸、利他行為及厭惡等。但是由於大腦的多面向功能使得研究這些情緒問題造成巨大的工作量,因此想要獲得精準結果變得非常困難。檢視磁振造影的掃瞄圖就像是察看大腦中許多小型計算部位,每個部位亮起來一定是進行某些功能,但並非總是讓人清楚了解,某些部位可能針對某項題材進行計算,像是臉孔或字詞,而其他可能部位可能針對不同功能來計算、例如開始、停止、關連等,當超過一個部位亮起來時,如同恨意回路所活化,這時嘗試分析每個部位正在進行之功能,就像是解一個方程式其中許多參數卻未知,如果只看一張照片,其實並非只表示憎恨一個人而已,而可能有許多其他事項被包裹在這種恨意表現裡,這時就必須參考其他研究來釐清個別真相。
美國戴維斯加州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及影像資源中心主任Cameron Carter博士認為該研究十分有趣,科學家在大腦不同部位見到不同活性,然後推測何種活性可能具有意義,其他許多研究是針對不同的臉部情緒:群眾裡的臉孔、群眾外的臉孔、微笑的臉孔及不同種族的臉孔等,但是一般只推斷這些臉孔所表達的某些情緒而已,如果科學家詢問受試者對這些臉孔的感覺然後進行大腦掃瞄,那麼這並非情緒本身,而只是磁振造影所產生的影像。當Zeki注意到敵人的影像使大腦皮質裡與判斷及合理化有關的部位亮起來,而愛人的影像卻並未活化相同部位,這時愛情使大腦活化的程度要遠小於恨意,因此Zeki表示如果你見到一個人,而且你愛他也信任他,你就無須見到每一個步驟的發生,這個實驗顯然指出:恨意包括更多計算,而愛情卻有更多信賴,恨比愛更複雜。然而Carter博士對此如何評論?「這很有趣,但是推論的成分居多!」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