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損傷會改變行為表現。
研究人員發現:在某些情況下反社會行為可能與童年期遭受大腦傷害有關,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兒童健康研究所的研究小組已經發現,在大腦中一個特殊部位受傷會導致男童在青春期及成年期產生嚴重的反社會行為,由此發現提出一種可能性,即大腦掃瞄技術在未來可被用來確定在意外發生後,哪些人最可能受苦於長期行為問題。
研究人員檢視兩個男童的病例,他們在生命早期由於意外而傷害到大腦,在此兩個案例中他們大腦額葉腹部都受傷(此為眼窩上方的位置),結果這兩個男童在早期青少年時無法控制其挫折或憤怒的情緒,不能調整或控制他們的暴力行為,對他們的行動無法內省其後果,同時顯示對其他人漠不關心,其中一人由於威脅同學而幾乎被學校開除,另一人則具有犯罪紀錄,並有喝酒與服用藥物的問題。
衝動之控制
額葉腹部被認為會減弱衝動行為下產生的慾望,讓人們學習如何表現適當行為,此種功能在整個兒童期都清楚地發展,然而這兩個男童皆未曾表現出顯著之關心行為直到青春期。
主持研究的法蘭尼‧瓦葛-卡登(Faraneh
Vargha-Khadem)教授表示:我們在未來可能於意外發生後以大腦掃描來鑑定此等病例,我們不只會警覺到此等未來的問題,而且我們可能對其加以矯正他認為當發育中大腦最能適應改變時,成功治療的關鍵是盡可能快速地行動。如果某些關鍵功能在兒童期受到傷害,我們早已知道兒童大腦的其他部位能發育來替代此等功能,對行為、社會技巧與執行規則之嚴格訓練,會鼓勵大腦其他部位取得此種關鍵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