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能改變基因
研究人員相信:我們的飲食可能藉改變特殊基因來影響我們的健康。
有幾個在齧齒類動物進行的研究已經顯示:藉打開或關閉某些基因,營養物質及補充物質能改變動物的遺傳性質,但目前還不清楚是否食物在人類可產生相同結果,最近在「新科學家期刊」(New Scientist)的一篇論文卻表示有理由相信的確如此,論文甚至指出在未來,疾病可能以此種方式被飲食反轉。
改變DNA
人類有許多異常症狀是由DNA突變引起,當基因被打開或關閉時,就會產生一些疾病〈包括癌症〉。在人體內並非所有基因皆具有活性,科學家已經檢視何種因素可能控制基因活性,並已經發現某些證據認為飲食十分重要,在一個最近進行的動物實驗中,科學家注射成年大鼠一種特殊氨基酸稱為「L-甲硫氨酸」(L-methionine)後,結果造成動物不同的行為表現,在注射後此氨基酸後,動物在探索新環境時表現得比較沒有信心,並產生大量壓力賀爾蒙,而他們行為改變的發生是因為氨基酸改變了大鼠基因表現的方式,L-甲硫氨酸改變了一個製造「糖皮質醇」(glucocorticoid)的基因,此蛋白質可協助控制動物對壓力的反應,加拿大馬基爾大學的史濟夫(Moshe Szyf)與其研究小組在2005年11月美國「環境漸成作用」(environmental epigenomic)會議中提出此報告。
藉一種稱為「甲基化作用」(methylation) 的過程,可將化學標籤如「甲基群」(methyl groups)加至基因上。研究人員如今利用一種天然產生的化學物質trichostatin A (ASA)來檢視其是否能改變動物行為,結果發現TSA引起相反之反應,會將基因上的甲基群去除,史濟夫博士表示微妙的營養物質及補充物質產生的影響是多麼重要。動物實驗也顯示母親的飲食能影響後代DNA甲基化作用的程度,因而影響到基因的表現。
癌症發生
食物研究所的姜笙(Ian Johnson)調查人類大腸癌是否可能藉飲食經由DNA甲基化作用而被誘發,營養物質引發DNA改變是十分有可能的,科學家認為飲食對基因可能具有管理員的功能,最終一個人可以選擇某種飲食可在腸胃道中獲得最有利的DNA甲基化作用模式,但是如今仍要決定我們可採取的飲食策略然太早,科學家須要進行更多研究。由於基因管制體內所有代謝過程,而有些物質會改變基因表現,因此,除了癌症之外或許也與許多人類健康議題相關,科學家相信一種可能影響甲基化作用的養分是「葉酸」(folate or folic acid) ,而缺乏葉酸已知與增加發生在某些成年人癌症的危險性有關,包括乳癌與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