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食物能改變基因


食物能改變基因




研究人員相信:我們的飲食可能藉改變特殊基因來影響我們的健康。

有幾個在齧齒類動物進行的研究已經顯示:藉打開或關閉某些基因,營養物質及補充物質能改變動物的遺傳性質,但目前還不清楚是否食物在人類可產生相同結果,最近在「新科學家期刊」(New Scientist)的一篇論文卻表示有理由相信的確如此,論文甚至指出在未來,疾病可能以此種方式被飲食反轉。

改變DNA

人類有許多異常症狀是由DNA突變引起,當基因被打開或關閉時,就會產生一些疾病〈包括癌症〉。在人體內並非所有基因皆具有活性,科學家已經檢視何種因素可能控制基因活性,並已經發現某些證據認為飲食十分重要,在一個最近進行的動物實驗中,科學家注射成年大鼠一種特殊氨基酸稱為「L-甲硫氨酸」(L-methionine)後,結果造成動物不同的行為表現,在注射後此氨基酸後,動物在探索新環境時表現得比較沒有信心,並產生大量壓力賀爾蒙,而他們行為改變的發生是因為氨基酸改變了大鼠基因表現的方式,L-甲硫氨酸改變了一個製造「糖皮質醇」(glucocorticoid)的基因,此蛋白質可協助控制動物對壓力的反應,加拿大馬基爾大學的史濟夫(Moshe Szyf)與其研究小組在2005年11月美國「環境漸成作用」(environmental epigenomic)會議中提出此報告。

藉一種稱為「甲基化作用」(methylation) 的過程,可將化學標籤如「甲基群」(methyl groups)加至基因上。研究人員如今利用一種天然產生的化學物質trichostatin A (ASA)來檢視其是否能改變動物行為,結果發現TSA引起相反之反應,會將基因上的甲基群去除,史濟夫博士表示微妙的營養物質及補充物質產生的影響是多麼重要。動物實驗也顯示母親的飲食能影響後代DNA甲基化作用的程度,因而影響到基因的表現。

癌症發生

食物研究所的姜笙(Ian Johnson)調查人類大腸癌是否可能藉飲食經由DNA甲基化作用而被誘發,營養物質引發DNA改變是十分有可能的,科學家認為飲食對基因可能具有管理員的功能,最終一個人可以選擇某種飲食可在腸胃道中獲得最有利的DNA甲基化作用模式,但是如今仍要決定我們可採取的飲食策略然太早,科學家須要進行更多研究。由於基因管制體內所有代謝過程,而有些物質會改變基因表現,因此,除了癌症之外或許也與許多人類健康議題相關,科學家相信一種可能影響甲基化作用的養分是「葉酸」(folate or folic acid) ,而缺乏葉酸已知與增加發生在某些成年人癌症的危險性有關,包括乳癌與大腸癌。



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垃圾食物與乳癌 - 癌症的非基因遺傳


垃圾食物與乳癌 - 癌症的非基因遺傳




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的狄‧阿西斯(Sonia de Assis)與同事以前發現:以不健康的食物餵養懷孕大鼠其後代容易發生乳癌,如今他們進一步指出即使這些後代母鼠吃得健康,牠們的後代仍然有較大的長癌危險,因此基因可能不是將癌症傳給後代的唯一方式。以富含脂肪的食物餵養懷孕大鼠會讓其女兒及孫女有較大的危險罹患乳癌,但大鼠在正常情況下不會發作乳癌,因此狄‧阿西斯進行實驗必須給予大鼠孫女一種化學物質來誘發腫瘤,此情況使得所有大鼠孫女的危險性增加,然而嚴格地說,如果大鼠祖母吃的是富含脂肪的飼料,則大鼠孫女甚至更危險,因為二十個星期後,吃正常飼料的大鼠祖母其孫女有一半產生乳癌,而以高脂肪飼料餵養的祖母大鼠其孫女長出腫瘤的機率是68%。


非基因遺傳


狄‧阿西斯在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會議上提出此報告,表示富含脂肪的飼料可能引起『「漸成」DNA改變』(”epigenetic’ DNA modifications)能傳衍給未來子孫,如果此過程也可應用於人類,則與乳癌有關的基因如BRCA1及BRCA2可能不再是為何一個具有乳癌家族史的家族會讓婦女陷入長癌危險的唯一原因,科學家認為可能有其他傳衍方式而乳癌的發生並非基因所能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