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大腦半球的演化來源(九)
音節由咀嚼動作演變來的嗎?
依據馬克奈內吉的想法,人類說話的來源可能可追溯至音節之演化,是一種在子音及母音間的典型替代物,例如在字詞「媽媽」(mama),每一個音節以子音聲音開始【m】而以母音聲音【a】結束,如同切掉之橫隔膜顯示,【m】聲音由暫時張開下顎或下大顎形成,閉上嘴唇(左下面)阻擋來自肺部的氣流,發出後續的母音聲音【a】,下顎閉起而氣流自由穿越聲道(右下),馬克奈內吉因此提議造成音節發聲是一種例行性咀嚼行為的演化改變,在2億年前由哺乳類動物第一個演化出。
側化性大腦更有效率
羅格斯發現如果她將雞胚在孵化前暴露於光線或黑暗,她可控制雞隻大腦的兩半是否發育出對視覺過程的特化作用,就是雞隻是否孵化出具有弱或強的側化大腦,羅格斯與法洛提加納及祖卡接著以兩項工作來比較正常、強側化雞隻與弱側化的雞隻,一項工作是由小卵石中分類出食物穀粒(通常是大腦左半球的工作);另一項工作是對飛過雞隻的掠奪者模式(一隻老鷹形狀的圖案)產生反應(通常是右半球的工作),在沒有老鷹模式存在時,弱側化雞隻在學習穀粒與小卵石的差異上沒有問題,但是當老應由頭上飛過時,牠們時常無法偵測到,而且牠們在學習啄食穀粒而非小卵石時比正常雞隻要慢得多,簡言之,由於牠們的大腦沒有側面特化,這種雞隻就無法同一時間注意到兩項工作。(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