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真的會碎嗎?
言情小說時常描寫當愛人在生離死別時會出現心碎的感覺,備受痛苦的折磨,然而在真實世界裡心真的會碎裂嗎?醫學證據指出,不但心會碎,還可能造成死亡!
心碎症候群
「突發性情緒壓力」(sudden emotional stress)如突然失去愛人、失戀或甚至失業,都會引發不尋常的心臟病。「心碎」是情緒創傷的結果,這可能是更為妥切的名詞,美國研究人員顯示,突發的情緒壓力如何釋放賀爾蒙腎上腺素打擊心臟,結果產生模擬典型心臟病的症狀,當受苦於「心臟肌肉症」(cardiomyopahty) 或「心碎症候群」(broken-heart syndrome) 壓力的人,似乎就真的發作心臟病:他們胸痛、肺積水、呼吸短促及心臟衰竭,雖然心臟仍然跳動但能力卻大大減弱,心臟肌肉變得衰微無力,這種情況不像典型心臟病般會致人於死或引發心肌梗塞,然而組織是活著,只是沒了動作。
兒茶酚胺
1999年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John Champion與心臟病學家Ilan Wittstein注意到某些異常狀況與心臟病人有關,停經婦女在心臟病發作前經歷強烈情緒事件時,特別容易產生這種異常狀況,例如失去所愛的人或在法庭出庭,這些病人具有獨特的心電圖及超音波模式,卻沒有冠狀動脈疾病而且恢復迅速。在1999年11月及2003年9月間,兩位科學家收集19位產生壓力心臟肌肉症病人的生物化學及影像數據,並與7位典型心臟病人比較,他們發現在罹患心碎症候群的病人體內有一種稱為「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s,特殊之腎上腺素)的賀爾蒙量要高過典型心臟病人2至3倍,而且比健康人高7至34倍,這是第一次研究顯示:兒茶酚胺量的升高與心碎症候群間有強烈關連性,其實日本在10年前就已經知道壓力心臟肌肉症的存在,稱為「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形容一個圓底的章魚壺,就像是心臟受創的樣子。到目前為止西方國家對此種疾病還認識不清,醫生必須體認心碎症候群與典型心臟病間之差異,當檢查病人時要知道這是兩種病,必須以不同之診斷方法來分辨,當醫生診斷出病人因心碎而受苦時,應避免不必要之治療過程,例如使用「去纖維顫動植入器」(defibrillator implants),更進一步而言,當醫生學到此種症候群的獨特性質時,會有更多病例及紀錄產生,而這可能只是冰山之一角,要比醫生以前所想像的更常發生。
健康危機
2007年4月,有一篇研究報告發表於「流行病學及社區健康期刊」(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蘇格蘭科學家於1970年初期開始直至2004年,檢視4千對年齡介於45歲至64歲間的已婚夫妻,紀錄其中1人死亡後另1人接著死亡的發生率,結果發現在這段時間內喪夫的寡婦人數是鰥夫的兩倍,在夫妻當中1人死亡後,頭6個月內另一位因任何原因而過世的危險非常高,而且於頭5個月內發生心臟病的危險也比較大,即使將個人危險因子如抽煙與高血壓同時列入考慮時,此種關連性仍然存在。科學家認為喪親事件的確會引起死亡的危險,而且這種影響是永久性的,心臟病專家認為人們喪失伴侶後,時常選擇不健康的習慣如抽煙、喝酒及不良飲食造成身體不健康,73歲的美國女歌手June Carter Cash在動過心臟病手術後於2003年5月死亡,四個月後,她的丈夫71歲有名的鄉村音樂歌手Johnny Cash也死於糖尿病的副作用,因此心碎可能促進死亡。
心碎與憂傷
2007年12月也有一篇證明心碎會造成死亡的論文出現於「刺胳針期刊」(The Lancet),荷蘭烏得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在喪親後死亡的危險增加五分之一,喪親引起的心理憂傷是大部分原因,對於鰥夫而言,死亡危險增加可能與酒精消耗量大及失去他們唯一的知己有關,因為平常總是妻子照顧丈夫的健康,而對於寡婦則情況並非如此明確,但是由於喪失另一半引起強烈的孤單感及心理憂傷,可能是主要原因。專家知道心理壓力能引起身體的生理改變,壓力賀爾蒙會干擾身體功能,有研究發現男人在喪失妻子後有21%很可能因任何原因死亡,而寡婦死亡的危險則增加17%,這種危險性似乎在喪親後頭幾個星期最高,然後因時光流逝而遞減,男人喪失妻子後也可能有3倍的危險去自殺,然而寡婦自殺的危險並未增加。2003年丹麥的研究顯示父母親當喪失小孩後去自殺的危險增高,小孩愈小此危險則愈大,而在喪親後的頭30天危險特別高,因此荷蘭的研究人員認為,由於危險增加的模式十分一致,所以喪親造成死亡是心碎引起的結論是可信的,但是強調大部分人可以應付哀傷而無須專業協助。
2007年12月也有一篇證明心碎會造成死亡的論文出現於「刺胳針期刊」(The Lancet),荷蘭烏得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在喪親後死亡的危險增加五分之一,喪親引起的心理憂傷是大部分原因,對於鰥夫而言,死亡危險增加可能與酒精消耗量大及失去他們唯一的知己有關,因為平常總是妻子照顧丈夫的健康,而對於寡婦則情況並非如此明確,但是由於喪失另一半引起強烈的孤單感及心理憂傷,可能是主要原因。專家知道心理壓力能引起身體的生理改變,壓力賀爾蒙會干擾身體功能,有研究發現男人在喪失妻子後有21%很可能因任何原因死亡,而寡婦死亡的危險則增加17%,這種危險性似乎在喪親後頭幾個星期最高,然後因時光流逝而遞減,男人喪失妻子後也可能有3倍的危險去自殺,然而寡婦自殺的危險並未增加。2003年丹麥的研究顯示父母親當喪失小孩後去自殺的危險增高,小孩愈小此危險則愈大,而在喪親後的頭30天危險特別高,因此荷蘭的研究人員認為,由於危險增加的模式十分一致,所以喪親造成死亡是心碎引起的結論是可信的,但是強調大部分人可以應付哀傷而無須專業協助。
情緒痛苦
古老的諺語說:「棍棒與石頭能打斷你的骨頭,但是言語卻從來不能傷害你。」依據最近的研究結果發現,這句話顯然是錯的,心理學家表示內心痛苦感覺的記憶要比實際的身體疼痛經歷更長的時間,研究人員將報告發表在2008年8月「心理科學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上,指出經過演化的大腦改變讓我們在群體或社會中表現得更好可能是個關鍵。科學家招募自願者參與實驗,提供過去五年他們有關發生疼痛的事實,所有自願者都是學生,在經歷困難的心理實驗不久後,被要求寫出有關疼痛的經驗,包括身體及情緒的感覺,結果發現:原則上回憶之經驗愈痛苦,該名學生進行實驗的效能就愈不佳,那些回憶起身體而非「社會性」(social)疼痛的人,其實驗成績則一直較高,心理學成績顯示有關情緒痛苦之記憶比身體疼痛要生動得太多。
大腦演化
科學家認為回憶社會痛苦比回憶身體疼痛要容易得多,而「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處理人類複雜之思想、感覺及語言的部位)之演化可能要對此負責,演化的確改善了人類創造及適應參與群體、社區與文化活動的能力,並對與社會互動有關的痛苦起反應,然而,大腦皮質也可能具有未預期到的作用,如讓人緩解、再度經歷並受苦於社會痛苦。研究人員如今計畫再次以老年人來實驗,他們更可能經歷長期疼痛,德國一位兒童心理學家Michael Hughesman同意情緒痛苦與身體疼痛不一樣,似乎由大腦的不同部位處理,而且經歷時間可能更長。有關情緒傷害,某些事實非常難以理解,對於身體疼痛你會見到傷痕,但是對於情緒虐待,卻時常遺留有恐懼及焦慮,例如有人在遊戲場所告訴你他們將要在下課時堵你,你就趨向焦慮並感到害怕,遠超過他人只是用拳頭揍你而已。
真正傷害
就如同詩人與歌詞所言:愛情會產生真正的傷害,最新的大腦掃瞄技術顯示,大腦處理身體疼痛的部位也產生情緒痛苦,某些人受傷會引起長期慢性疼痛,同樣如今科學家顯示為何有些人從未能克服心碎的痛苦。情緒痛苦會以多種形式表現:例如彼此關係破裂或受社會排斥,但是不會比失去一位親愛的人那麼極端,通常人們面臨親人死亡時,心碎的感覺就發生在胸骨下方,像是心臟在流血,而個人無從選擇與逃避,因為你本身就是痛苦的源頭。
對心理學家而言,身體疼痛與情緒痛苦間的關聯一點也不讓人驚奇,有人情緒受到傷害時,痛苦就轉化為身體的疼痛:頭要炸開、腸子發痛等,這種關連性非常強,以往醫學研究只集中於身體疼痛,但如今神經科學家能利用新穎的技術來檢視病人的大腦與心臟,科學家的實驗發現:人們如果感覺被社會排斥就會產生痛苦,這和身體疼痛一樣都由大腦的相同部位處理,即「前帶皮質」(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
複雜情緒
為何身體疼痛與情緒痛苦以此種方式相連?因為社會關係對於人們作為一種動物的存活極端重要,在危險關頭,一個孤單的人是在冒險,而一群人卻可能存活,社會連繫系統是附著在身體疼痛系統上以確保人與人間緊密結合,由於被其他人折磨或被團體排斥非常痛苦,因此要加以極力避免,身體疼痛警告我們不要從事某些事,例如用受傷的腳踝走路,而情緒痛苦也會是一種警示,如「不可再度接近那類男人」或「避免像她一樣的女人」等,科學家稱此為「複雜之悲傷情緒」(complex grief),人們在喪失親人後有10%產生此種情況,他們經歷到巨大的苦澀與憤怒,而對於喪失親人無法適應的人,也是經歷最大程度身體疼痛的人。但是人會死於心碎嗎?心臟科教授Martin Cowie的答案非常肯定:是的,的確會如此,一般人在喪失親人六個月後死亡的危險增加,而且在男人特別明顯,喪失親人者更容易發生意外,這可以了解,但是卻也容易死於心臟病與中風,喪親之壓力產生壓力賀爾蒙,使得此種情況更可能發生,因此利用專業知識來鑑定並治療那些情緒痛苦似乎轉變成慢性者非常重要,因為這種情況會引發憂鬱症或甚至造成死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