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an up-close view of childbirth as no oe has seen it before: for the first time, an MRI movie captures the secod stage of labour up to the expulsion of the fetus.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Best videos of 2012,: First motion MRI of unborn twins
These twins imaged in the womb are ranked at number 6 in our best videos of 2012 countdown
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布萊恩杜根對於他所犯下的罪行完全沒有自責心
生而邪惡還是大腦生病?
掃瞄連續殺手布萊恩‧杜根的大腦顯示:在處理情緒的部位其活性很低。
當布萊恩‧杜根(Brian Dugan) 因殘忍地強暴及謀殺一個7歲的小女孩珍妮‧尼卡瑞蔻(Jeanine Nicarico)被訴訟辯論有罪時,他似乎正是被描繪為一個殘暴的連續殺人犯。珍妮在1983年被謀殺,然而杜根在2009年才被辯稱有罪,直到那時,他也因性侵過幾次同時又謀殺其他兩人而被定罪,她們是另一個7歲的小女孩及一個27歲的護士,在強暴並殺害後者之前他正在逃亡,如果死刑未在伊里諾斯州撤回的話,杜根會被執行死刑。
然而令人驚異地是他對於任何謀殺或罪行從未顯示後悔,科學家相信此種缺乏同情之心可能在實際上與他做出這些行為的原因有關。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神經科學家肯特‧基爾(Kent
Kiehl)博士掃瞄杜根的大腦,作為獨特計畫的一部份,以了解反社會行為如何與大腦構造及功能有關,基爾描述他訪問杜根的時刻:他掙扎著嘗試並了解為何人們甚至關心他的作為,在臨床上,這讓人感到迷惑。
精神病患
基爾博士被認為是研究行為神經科學前衛領域的先驅人物:企圖了解精神病患的大腦功能,並使用此知識發展治療方法來對付他們的疾病,此事仍有爭議,因為幾千年來,像杜根這種人已經被貼上標籤:他並非生病,而是邪惡。在文學及電影中,「精神病患」(psychopath)這個名詞並非用於診斷我們可能具有關懷之心,而是某些我們可能感到恐懼之事。
基爾博士具有不同觀點:他趨向視精神病患為某人受苦於某種異常症,因此不會用邪惡此字來形容他們,那麼精神病患究竟真正是何解?基爾博士如此解釋:在臨床上,醫生定義其為某人明顯具有某些特徵,例如缺乏同情心,罪惡感及自責。他們非常衝動,在行動前比較缺乏計畫或思考,他們傾向在年齡非常小的時將自己捲入麻煩。我們長久以來就知道許多人在監獄中呈現精神疾病的症狀,但是直到現在我們對於他們的情況極少深入了解。
大腦掃瞄
為強調以上觀點,科學家利用神經科學來解釋,基爾博士的實驗室已經設立一台獨特的移動式大腦掃瞄儀,裝備有最先進的造影技術,但可放入一台貨車中他就能駕駛進入高度安全戒備的監獄裡。他使用此種儀器對杜根的大腦進行兩種分析:檢視其組織密度及功能。
他解釋說:布萊恩大腦中的一個系統組織密度非常低,我們稱之為「副邊緣系統」(para-limbic system),副邊緣系統是大腦裡的「行為迴路」(behaviour circuit),包括已知為杏仁體及前額葉皮質的部位,科學家長久以來就知道這些部位與處理情緒有關。在過去大約一個世紀,大腦這些部位具有損傷的人已經受到許多研究,因為他們的形為會突然改變並變得反社會。基爾博士表示:我們認為這些系統在大腦中並未正常發育,精神病患的這些部位似乎缺乏發育,而可能由遺傳決定。
基爾博士也監測杜根大腦對許多悲哀影像的反應,例如人們受苦的臉孔,當他正在接受掃瞄時將影像展示在他前面,同時同步掃瞄他的大腦,目的是測試他大腦的功能,掃瞄顯示在杜根副邊緣系統在處理情緒時活性較低。基爾博士詳述:杜根表示,大腦由這些研究的掃瞄儀中出現,而且說,哇,我嘗試處理你們要我去做的事時發生了問題。結果他比其他人產生更多錯誤。
基爾博士認為這是大腦活性模式的一部分,證明精神病患只是缺乏情緒能力,與其他缺乏智力能力的人方式非常相同,在全美國各地的監獄裡,他在極多研究對象中發現類似結果,此情況表示杜根只是簡單地不具有對他所引起傷害的這種觀念,基爾博士解釋:談到有關他的罪行,就像是詢問他早餐吃什麼一樣。
他也承認其就某方面而言,某人的大腦如此不同而且反社會行為看起來也與其他人的大腦來不一樣,這並不令人驚奇,一般人開始注意到,但只到此時我們方能檢視他們的大腦間具有如何巨大之差異,他接著表示:此種結果對法律系統具有強大的影響。
神經 - 法律
因此法律系統對此知識必須進行何種反應?類似基爾博士的研究促發了爭論:即對於法律系統必須改變多少以順應我們如今所知有關不良行為是「固有」(hard-wired)的理論,此種犯罪法律的觀點時常稱為「神經
- 法律」(neuro-law)。
這是未來具有爭論性的看法,犯罪行為的道德判斷被另一種觀點所取代,即某些罪犯的大腦生病而需要治療,但是基爾博士並未見到他的研究對於暴力精神病患(像是布萊恩‧杜根)的起訴產生任何改變,相反地,他爭辯說了解精神病患可能導致我們產生不同類別的判刑結果,特別是對於精神病患終止其死刑。他希望神經科學可協助法律系統,來了解這些個人具有某種異常症,而此種疾病是可被治療的。
但他認為在某人承認犯下恐怖行為後不應開始進行治療,相反地,他與其他科學家正共同研究,對於呈現相同症狀的兒童嘗試及設計介入方法,尤其在那些症狀變得嚴重之前。
治療兒童
基爾教授認為杜根一生的故事顯出:何時是介入行動可加以進行之關鍵時刻,布萊恩在年齡非常小時就受苦,他做出的都是典型壞事:放火、傷害動物、傷害他的兄弟與姊妹。雖然杜根被特殊兒童服務機構檢視過,但他們對他的疾病缺少了解,事實上,兒童具有與精神疾病相關的症狀時,對於用於矯正其他不良行為兒童的幾種技術通常反應不佳,因為他們缺乏情緒能力,當老師企圖讓他們感到自責時卻可能造成他們困擾,而且更可能去傷害其他人。
如今的希望是對這些兒童(罹患「冷淡及缺乏情緒異常症」,callous and
unemotional disorder)研發一種特殊診斷方法,並特別配合其疾病進行計畫及治療,重要的是,必須艱辛地教導這些兒童,我們其他人所自然具有的某些反應。基爾在高度戒備的監獄裡進行之研究啟發了美國及英國的其他實驗室,他們直接研究兒童,可預防那些像是布萊恩的個人不再發展及強化成為今日的他。#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幹細胞科學家贏得千禧年技術獎
幹細胞科學家贏得千禧年技術獎
日本幹細胞科學家山中伸彌博士被頒予千禧年技術獎。
他的得獎是為發現如何再程式化人類細胞來模擬胚胎幹細胞,這些細胞能轉變為人體任何細胞,稱為「誘發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如今能協助研究成果轉變成為再生醫學。伸彌與林奈斯‧托瓦茲(Linus Torvalds)為共同得獎人,後者替電腦製造出一種新的開放來源操作系統,這是第一次該獎由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他們分享120萬歐元(130萬美元;80萬英鎊)的獎金。
芬蘭共和國總統梭利‧尼林史托(Sauli
Niinisto) 在芬蘭赫爾辛基的國家歌劇院頒獎,芬蘭技術學院(該獎項創設機構,每兩年頒獎一次)院長伊諾米亞‧哈爾納(Ainomija Haarla)博士表示:國際選擇委員會已經評斷是否某種創新活動對人類生命產生有利之影響,並評估其未來進一步發展有利人道之潛能。今年兩位得獎人的創新行為都具體呈現此原則,山中伸彌博士在醫學研究上發展出誘發性多能幹細胞新方法的發現,可協助對抗棘手的疾病。
倫理障礙
2007年伸彌博士的研究小組宣布:藉使用四個基因,他們已經成功地將人類成體皮膚細胞再程式化轉變成與人類胚胎幹細胞相當的細胞,
這些細胞具有潛能可轉變成任何其他細胞種類,包括神經元、心臟肌肉細胞及骨格細胞,此意味對於目前無法治療之疾病及再生醫學的幹細胞研究,可能避免對使用人類胚胎引發的爭議,誘發性多能幹細胞也可能協助解決與細胞移植產生排斥作用有關的問題。
幹細胞研究,並將該技術儘速應用至醫學上。我過去十年的目標包括發展新的藥物來治療難
以治療的疾病,藉使用誘發性多能幹細胞技術及對少許罹患巴金生氏病、糖尿病或血液疾病
的病人進行臨床試驗。
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美國加州的研究人員將小鼠的皮膚細胞直接轉變成發育為大腦主要組成的細胞,該實驗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上報告,在過程中跳過中間“幹細胞”的階段。研究人員表示對其潛在醫療用途感到“震驚”,但在該技術可應用於人類皮膚前須要進行更多試驗。
幹細胞有能力轉變成任何其他特殊種類的細胞,如大腦及骨格等,在許多疾病治療上被認為具有巨大希望,許多臨床試驗開始進行,例如中風病人或特殊種類的眼盲疾病。該領域的艱巨問題之一是由何處取得這些細胞,對於胚胎幹細胞以及病人須要服用免疫抑制藥物(由於任何幹細胞組織與自身組織不相容)上,有許多倫理上的關切。有一種替代方法是採取皮膚細胞並將其程式化轉變成為「誘發性」幹細胞,這些細胞可由病人本身的細胞製造,然後再轉形成所需要的細胞種類,然而此過程會產生癌症基因被活化的危險。
直接方式
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小組,正檢視另一種方式,即將一個人自身的皮膚細胞轉變成特殊細胞,就無須先製造「誘發性」幹細胞,此法已經將皮膚細胞直接轉變成為神經元,該研究製造出「神經先成細胞」(neural precursor cells),接著能發育成三種大腦細胞:神經元、星狀細胞(astrocytes)及寡樹突細胞(oligodendrcytes),這些先成細胞具有優點,即牠們一旦被製造出,就能在實驗室中非常大量地生長,如果這些細胞在任何治療法中被使用,則此點極為重要。
大腦細胞與皮膚細胞含有相同基因資訊,然而基因密碼在不同細胞中解釋不一樣,此情況是被「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所控制。科學家利用一個病毒來感染帶有三個轉錄因子的皮膚細胞,已知在神經先成細胞中含有大量這些因子,在三個星期後,大約10個細胞中有1個變成神經先成細胞。
主導研究人員馬瑞歐斯‧維尼格(Marius
Wernig)教授表示:我們對於這些細胞潛在醫療用途的前景感到震驚。我們已經顯示這些細胞能整合進入一隻小鼠的大腦,並產生一種對於神經元傳送電訊息十分重要的蛋白質(已失去),不過科學家由人類皮膚細胞來製造類似細胞須要進行更多研究,並評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迪派克‧史瑞瓦司塔瓦(Deepak
Srivastava)博士曾經研究將細胞轉變成心臟細胞,評論該研究說:對於利用受傷部位周圍的細胞來再生受損神經元的新方式,打開了思考的大門。9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皮膚細胞變成幹細胞
兩個研究團隊的科學家已經將人類皮膚細胞再程式化,來模擬具有變成身體內任何組織幹細胞的潛能。
此突破性承諾找出許多細胞新的來源用於研究眾多疾病的新治療方法,最重要的是,可表示此等研究不再依賴使用由人類胚胎得來的細胞,因為其已經證明其具有高度爭議性,美國與日本的研究在「科學」及「細胞」期刊刊出。
直到現在只有由胚胎採取的細胞被認為具有一種無限的能力轉變成人體內220種細胞,即所謂「多能狀態」(pluripotent
state),但是有活動者反對這種細胞的用途,基於其以科學之名不合倫理地摧毀胚胎,在美國只允許接受公家經費支持的科學家有限制地使用胚胎幹細胞進行研究(該限制於2009年由歐巴馬總統解除)。
日本團隊使用一種化學性雞尾酒方法只含有由四個基因控制之蛋白質來轉變人類成體的「成纖維細胞」(fibroblasts) 成為多能狀態,因為皮膚細胞容易獲得而且可生長於培養皿內,結果製造出的細胞與胚胎幹細胞彼此類似,但是並非一模一樣,研究人員使用這些細胞來製造大腦及心臟組織,12天後,在實驗室中培養的細胞團會模擬心臟肌肉組織生長並開始跳動。美國威斯康辛 -
麥迪生大學的研究小組獲得相同結果,他們使用一種些微不同的化學物質結合方法,科學家製造出8個新的幹細胞株可用於研究。
超越複製技術
使用皮膚細胞確定表示治療方法對於個別病人會形成個人化,能將排斥的危險降至最低,新技術不只是去除在實驗室中製造胚胎的需求,方式也更簡單,同時比目前的複製技術更能精確控制,英國愛丁堡大學的伊恩‧衛爾麥(Ian
Wilmut)教授(他在1996年曾領導一個研究小組製造出複製綿羊桃莉),表示這些工作代表一個重要的進展。然而研究人員提出警告,須要進行更多研究將過程再改進,並保證其安全性,目前兩種技術都依賴病毒將新材料帶入細胞,這可能發生被污染的危險。
研究人員傑姆斯‧湯姆森(James Thomson)教授說明:誘發性細胞可做到胚胎幹細胞能做的所有工作,這將完全改變幹細胞的研究領域。日本京都大學的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博士是日本研究小組的一員,他表示:在了解疾病機制及篩檢藥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上,這些細胞一定極為有用。
正面反應
英國劍橋大學的阿茲姆‧蘇蘭尼(Azim Surani)教授表示,研究必須允許科學家製造許多種類的人類幹細胞,這在疾病研究上可證明是無價的。他表示:由一道小切口可生長出完整一株植物上相對較容易,但是在人類某些情況似乎無法想像,然而對於使用皮膚細胞來生長許多不同種類的人類組織方面,此研究給我們帶來撩人的想望。
英國紐卡索大學國際生命中心的萊爾‧阿姆斯壯(Lyle
Armstrong)博士,稱許這些研究為「重要發展」。他表示:雖然此技術還處於早期階段,但可能十足證明在每一方面皆很重要,如同在九年前第一次發現人類胚胎幹細胞。國家醫學研究所醫學研究委員會的羅賓‧羅威爾 - 貝基(Robin
Lovell-Badge)教授,認為該研究令人感到興奮,但是須要終止依賴病毒,並釐清為何兩種不同技術卻產生相似結果。
生殖倫理評論機構的約瑟芬‧昆塔維爾(Josephine Quintavalle)認為:無須複製、無須使用人類胚胎或人卵、或與製造動物–人類混合胚胎無關,胚胎幹細胞可由人類細胞製造出的新聞,是受到最熱烈地歡迎,我們恭喜這些世界級的科學家們具有勇氣如此切實地敘述他們研究方向的改變,第一次我們具有符合較佳倫理的較佳科學出現。Z
細胞再程式化作用
治療性複製產生的幹細胞可發育成不同種類的體細胞,使牠們成為治療疾病的理想工具。
但是此種技術包括製造及摧毀胚胎,面對倫理上的爭論,所製造的幹細胞也具有被身體排斥的危險。
新技術,細胞核再程式化作用,由病人自身的細胞製造類似之幹細胞,則可避免這些問題。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幹細胞問答篇
胚胎幹細胞具有可製造人類任何種類細胞或組織的潛力,美國科學家已經第一次利用這種細胞在病人身上進行正式試驗。
何謂幹細胞?
大部分在人體內的成年細胞具有特殊目的無法改變,例如,一個肝臟細胞發育來進行特殊功能,無法轉變突然進行心臟細胞的功能。幹細胞就不同,牠們仍然處於早期發育階段,並持可轉變成許多不同種類細胞的潛能。
為何幹細胞如此有用?
當幹細胞分裂時,每一個新細胞具有潛力仍然成為幹細胞,或變成另一種具有更多功能的細胞。
科學家相信一定有可能利用此種能力將幹細胞轉變成為一種超級的人體「修補套件」,在理論上,一定有可能使用幹細胞來製造健康組織,以取代受創傷損害或被疾病減損功能的組織。在許多疾病中,科學家相信可能最終可被幹細胞治療法治療的是:巴金生氏病、阿茲海默氏症、心臟病、中風、關節炎、糖尿病、燙傷及脊椎受傷。
幹細胞也可能提供一種有用的方法來測試實驗性藥物的療效,也希望幹細胞研究會提出有關身體組織如何發育,以及疾病如何被治療的真正結論。
幹細胞有不同種類嗎?
是的,科學家相信最有用的幹細胞來自胚胎組織,這是因為牠們具有多種功能(多能性,pluripotent),他們具有能力真正變成體內任何種類的細胞。
在成體器官中也可發現幹細胞,牠們並不具有同樣之最終功能,但具有潛能變成器官內主要特化之細胞種類。有人認為成體幹轉變成其他種類細胞的潛力比胚胎幹細胞受到更多限制,但是有證據證明牠們仍然具有相當「彈性」。
使用幹細胞會產生爭論嗎?
引起非常多爭議,對抗者激烈反對使用胚胎幹細胞。這些細胞典型地由實驗室製造的胚胎得來,只有四、五天大小,同時只是一團細胞用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然而,反對者爭論說所有胚胎,不論是在實驗室中製造與否,都具有潛能持續發育變成一個完整成長的人,而由此理由對其進行實驗在道德上是不對的。這些人強烈提倡使用成體組織的幹細胞。
有安全性考量嗎?
是的,某些研究人員擔心有可能幹細胞治療法會無意中將病毒及其他致病因子傳遞給接受細胞移植的人,某些研究也提出幹細胞有可能轉變成致癌性。科學家仍然須要進行研究以研發新技術,類似結果已經由兩個研究小組獲得,他們使用不同之結合控制基因蛋白質的方法,這兩種方法產生新幹細胞的成功率也不高。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五百萬個「試管嬰兒」!
根據一個生殖專家出席的會議上提出研究表示,目前在世界各地已經出生了五百萬個「試管嬰兒」,參與會議的學者推崇其為生殖治療上「偉大的里程碑」。全世界第一位試管嬰兒露易絲‧布朗(Louise
Brown)於1978年出生於英國,她的母親萊絲黎‧布朗(Leslie
Brown)不幸於今年(2012)年5月過世。然而,在土耳其參與會議的研究人員卻者提出警告:夫妻如果已經耽擱了作父母親的時機,不要使用生殖治療作為一種「保證策略」。
「國際監測協助生殖技術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Monitoring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Icmart) 在歐洲人類生殖及胚胎協會會議上,對於不孕雙親所出生的兒童提出其最新數據。表示官方數字到2008年為止,再加上三年的估計數目,認為已出生試管嬰兒的總數應為5百萬人。
里程碑
Icmart主席大衛‧艾達姆森(David Adamson)博士表示:在治療不孕夫妻上此技術已經高度成功,幾百萬個家庭已經有小孩出生,因此減少了家庭不孕的負擔。經過多年時間來,該技術已經大幅改良並提加了懷孕率。Icmart說明:每一年世界各地大約進行1百50萬次體外受精作用及類似技術,共產生35萬個嬰兒。
英國漢默史密斯醫院體外受精作用主任及婦科顧問史都華‧拉弗瑞(Stuart
Lavery),表示:體外受精作用如今是主流,不再是夫妻難以啟口、感到羞愧的事。然而,他警示說協助生殖技術的顯著成就,不應讓一般人認為他們可以等待一段時間才生小孩。意涵是如果人們延遲生育,他們可能視體外受精作用為一種保險策略,而他們能在任何時段皆可做到。遺憾的是,事實的呈現仍然建議,當女人逐漸變老時,體外受精作用的成功率並非如夢想般的高。
英國雪菲爾大學教導男性科學的資深講師亞倫‧派西(Allan
Pacey)醫生提示說:我認為我們已經獲得5百萬個試管嬰兒是十分重要的成績,遠多過在過去10年或20年前社會可接受的。要提出警告的是,我們應該確認夫妻能了解到體外受精作用並非是一種保證解決問題的措施,同時他們應該在生命中較早時生小孩,而並非等到後來才嘗試及進行這種協助生殖的技術。體外受精作用必須保留給真正需要的人。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Incredible shrunken animals: The smallest of them all
First video of amallest snake's mystery cousin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H5N2禽流感 – 不必要的恐慌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於今年3月3日公布,在去年12月27日與今年2月7日,分別在彰化縣、台南市兩處養雞場檢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H5N2,同時也已撲殺將近5萬8000隻雞,這是台灣動物防疫史上首次出現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農委會同時將疫情通報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台灣首次於民國93年發現禽流感病毒,當時撲殺20家左右養雞場的雞隻,造成養雞業者的巨大衝擊,防檢局強調,兩養雞場半徑三公里內周圍,會持續採取臨床調查與流行病學採樣,至今都未發現其他傳染感染情況。防疫官員報告,在彰化、台南的禽流感病毒株是93年以來,在台灣持續傳播的特殊病毒株,但兩者卻又不完全相同,顯示病毒仍在持續變異,特別的是,這次彰化縣養雞場自去年12月通報後,雞隻沒有異常死亡現象且產蛋正常,臨床症狀屬於低致病性病毒,但實驗室檢驗結果卻顯示是高致病性病毒,經過專家會議開會討論,依據流行病學風險分析,認定是高致病性病毒。
禽類動物流行性感冒是一種病毒性疾病,影響許多鳥類的呼吸、消化及/或神經系統,禽流感病毒會在大部份種類(即使不是全部)的鳥類身上發生,包括家禽及野生鳥類,該病毒共有144
種,牠們造成鳥類疾病與擴散的能力差異很大,禽流感病毒有兩種變異種,根據病毒殺死鳥類的效率而定:1、低致病性禽流感 (low
pathogenecity avian influenza, LPAI),致命性低,通常發生於野生鳥類;2、高致病性禽流感 (high
pathogenecity avian influenza, HPAI),明顯只限於H5及H7病毒,這次在南部養雞場檢驗出的H5N2病毒株本屬於低致病性,經查各種相關文獻、世界動物衛生組織以及世界衛生組織記錄,從未發生人體健康問題,美國曾於1983年發生兩次高致病性禽流感,第二次就是由H5N2病毒株引起,並未發生人與人間之傳染,然而嚴重疾病攻擊賓州與維金尼亞洲的雞、火雞及珠雞令其死亡,在殺死1千7百萬隻家禽後病情才得以控制。而1997年時在香港發生有史以來第一次雞的感冒病毒造成人類死亡的案例,由高度致病性禽類動物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共有18人重病,其中6人死亡,由2003年開始該病毒H5N1周遊全世界,世界衛生組織報告至2012年時,在15個國家發生598例人類病例,死亡352人,死亡率高達58.9%,多數感染者曾直接或密切接觸攜帶H5N1的禽類,目前H5N1病毒株感染仍屬於少數且有限的人傳人案例,但由於該病毒株屬於第二類病毒,對鳥類致命性極高,時常造成雞隻100%死亡。
禽流感病毒會感染人類細胞,以病毒表面的兩種蛋白質做為武器侵入及穿出細胞膜,一種蛋白質稱為「紅血球凝集素」(hemaglutinin,
H),另一種為「神經胺酸苷酶」(neuroaminidase),病毒學家就以這兩種蛋白質的排序來決定病毒的種類,稱為病毒株(strain),即為病毒的種類,H有16型,由H1至H16,N有9型,由N1至N9,所有H和N蛋白質都發生於鳥類,人類流感傳統上由三種H引起,H1、H2、H3,由病毒演化上觀察,禽流感病毒株原先存在於水禽類動物,如鵝、鴨、鴛鴦等,但不會發病,成為病毒攜帶者後來傳播至陸禽類動物,造成疾病流行,其中以雞對此病毒最敏感,候鳥身上雖然帶有許多種類的禽流感病毒,但是會感染人的病毒株只有兩種:H5N1及H9N1,一般而言H9N2不會引起嚴重疾病故時常少予考慮,然而荷蘭於2003年4月報告,發現H7N7禽流感造成超過80例人類病例,其中1位獸醫死亡。
以台灣目前情況而言,尚請讀者對於台灣南部發現的H5N2禽流感病毒株無須立即反應產生恐懼感,如果動物防疫人員遵循標準操作程序切實做到防疫的最初兩個步驟:對感染家禽進行禁止移動與全面撲殺行動,則此病毒引起的禽流感應不至於發生大流行,也極不易感染至人類,其實禽類動物的細胞與人類細胞構造大不相同,禽流感病毒之表面蛋白質也不容易與人類細胞表面抗體相結合,除非病毒突變適應於人體,因此記者或其他傳播人員報導此新聞時需拿捏輕重,不應輕易敘述病毒突變可感染人等直接描白,因為由動物傳染給人間其實際行為並未清楚瞭解。病毒性疾病讓人困擾的原因主要由於病毒的兩個特性,第一、病毒容易突變,其只有8個基因,此遺傳物質些微改變就會形成新病毒;第二、如果兩個不同病毒株同時侵入感染同一個細胞時,兩者會同時放出遺傳物質產生部份交換作用,即再重組現象,這時不無可能形成嶄新的病毒株,對於人類的危險就無法預知,
一般人對於流感大流行產生焦慮感甚至驚慌失措,主要來自1918年西班牙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印象,這次流感殺死4千萬人,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連西班牙這個小國就死亡了8百萬人,尤其當中許多年輕男人都是犧牲者,死亡率超過50%,這種慘烈的情況讓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與其他生物醫學科學家都認為下一次類似規模的流感大流行就在轉角之處等待,而現成最可能的兇手候選者就是H5N1禽流感病毒株。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持續監測全世界的流感病例,依賴廣大的網路來源得來資訊,包括政府衛生機構、大學科學家及國際間合作組織,而世界衛生組織已經發展出一套有關流感世界大流行在何處發生的鑑定系統,該系統分為6個階段:
l
第一階段 – 在人及動物未發現新的流感病毒。
l
第二階段 – 沒有新的流感病毒在環境中巡迴,但是有從前已知之動物病毒對人會造成危險。
l
第三階段 – 一種新的動物流感病毒株會感染人,但是未發生人傳人的感染病例。
l
第四階段 – 新病毒由人傳染人,但是傳染力有限且僅侷限於某個地區。
l
第五階段 – 病毒在某一特殊地區時常在人與人間傳播,但是還未擴散至世界其他地區。
l
第六階段 – 流感世界大流行發生,病毒在全世界廣泛傳播。
目前世界的狀況是處於第三階段(或第四階段?),還算安全,大家其實不必過份擔心自己嚇自己,但是如果有一天台灣本島發現有H5N1禽病毒株時,你如果罹患流行性感冒時就必須特別小心,得馬上去看醫生,因為雞的流感病毒會在你的細胞裡與人的流感病毒可能產生遺傳物質再重組行為,如因此而產生的第三種新型病毒就有可能形成惡性病原造成人的災難了。
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
如何使愛滋病毒疫苗更有效?
在愛滋病毒被發現是造成愛滋病的原因後過了幾乎26年,終於有一種疫苗顯示可保護人們的徵象,在泰國針對1萬6千位自願者進行RV144試驗的結果,顯示那些接受疫苗的人可減少他們感染愛滋病毒的危險大約達三分之一,這是第一個證據證明疫苗可能有效,在2003年及2007年,曾進行過兩次最大型的疫苗試驗都失敗了,這讓研究人員感到困惑:是否真有一種有效的疫苗會出現。
因此這次結果(由出資支持此試驗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於2009年9月24日宣布),是我們正在等待的重大突破,還是因為結果太不凸顯而無法引起眾人感到興奮?新科學家期刊在此檢視一番。
我們應該感到興奮嗎?
此情況非常值得鼓勵,至少有一種疫苗已經顯示可提供保護的徵象,減少感染的危險不大,只有31%:比較之下,男人割包皮都能減少感染危險達兩倍,但其真正意義在於:當研究人員已經開始喪失希望,不認為疫苗會有效用後,這次試驗疫苗產生了一些可量測之效果。
為何研究人員認為疫苗永遠不會產生效用?
愛滋病毒持續突變並演化,因此即使某人已經接種過疫苗來對抗較早期之變種病毒,後來的突變卻可能未被注意到,病毒開始增生並淹沒免疫系統。
同時,愛滋病毒非比尋常地攻擊人體內與疾病作戰的白血球,由較早的“STEP”疫苗試驗所引起的恐懼〈如今已被排除〉是刺激免疫系統後,疫苗簡單地製造額外的白血球讓愛滋病毒感染,造成情況惡化,但是最近的研究顯示此非實情,對於疫苗研究人員而言算是鬆了一口氣。
新疫苗的威力如何?
數據顯示只有些微保護作用,在8,197位接種疫苗的自願者中,有51位被愛滋病毒感染,與8,198位接種假疫苗者中有74位被感染比較。
研究人員表示危險性減少31%在統計上有意義,然而,卻顯示也有可能是打不打疫苗結果都是一樣,隨機因素提升了試驗組的保護力,例如較佳之自我保護作用,人們使用保險套並避免一般不安全之性行為。
科學家已知疫苗如何保護人們了嗎?
不,下一步是由自願者來分析檢體找出結論,有一個些微讓人擔心的發現是:真正被感染的人在他們的血液中具有類似的病毒數量,不論他們接種疫苗與否,此情況建議如果經過接種過疫苗的人的確被感染時,他們的免疫系統仍然要與病毒奮戰,研究人員後續的研究由必須找出疫苗何種作用(如果有的話)已經發生於人們的免疫系統。
疫苗如何產生效果?
疫苗是兩種個別成分的結合物,第一,稱為Alvac,是一種無害的病毒形式,引起金絲雀痘(canarypox),攜帶製造三種關鍵愛滋病毒蛋白質的基因:env, gag及pol,科學家希望在真正的感染情況下,免疫系統可製造認出這些病毒蛋白質的白血球,並製造抗體與愛滋病毒作戰,自願者注射四次Alvac後,再接受兩次第二種成分的推升注射,Aidsvax,這是在病毒表面所發現gp120蛋白質的基因工程製造版本。
疫苗安全嗎?
是的,沒有副作用。
試驗何時開始,哪些機構負責?
試驗於2003年開始,結束於2006年,是由泰國公共衛生部與美國軍方愛滋病毒研究計畫合作運行,試驗經費由美國陸軍外科署支付,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支持後勤與研究,主要疫苗Alvac由法國藥物大廠聖諾菲巴斯德公司製造,Aidsvax由美國Genentech公司製造,諷刺的是,單獨使用Aidsvax是早期失敗的一種疫苗產品。
下一步如何進行?
研究人員將詳細分析結果來評估疫苗如何產生作用,最終:試驗結果必須經過同儕審核並發表,來說服其他愛滋病研究人員該疫苗作用是真的,研究人員也需要評估該疫苗將保護對抗多少種愛滋病毒株,原先設計係對抗在泰國常見之愛滋病毒株亞型B及E,雖然B也是在美國最普遍的病毒株。
顯然有效的疫苗仍然還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出現,而目前此種疫苗可能只能有效地對抗有限的愛滋病毒株。
的確,我們並不真正知道疫苗如何產生作用,以及是否有其他因子可能部分有助結果,例如,在感染率上之差異性有多少只是機率問題?令人十分擔心的是,任何疫苗將鼓勵接種者錯誤地認知他們得到免疫性,因此他們會進行更危險的性行為。
因此,真正有效的疫苗出現還要一段時間,目前我們將進行何事?
目前正在研究其他種類的治療及保護方法,「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法」(antiretroviral drug treatment, ART) 對那些接受治療的人已經提供極佳保護作用,真正可由體內去除病毒,問題已經得到確認,即所有受感染的個人都接受ART,特別是在非洲。
一個具有巨大潛能但非常昂貴的提議是在病人被感染後儘速給予ART,而非一直等待到他們血液中愛滋病毒所針對之CD4細胞濃度下降至預先選定的門檻,「立即治療」方法的支持者表示,這會去除循環系統中的病毒要快得多,減少受感染者去感染其他人的機會,ART甚至能在感染前作為預防之用。
目前有任何其他有希望的治療方法嗎?
最令人鼓舞的方法之一,為嘗試制止病毒經由表面分子(稱為CCR5)侵入白血球,如果細胞沒有此種分子,病毒就無法入侵,因此有些公司發展藥物及治療法,根據以藥物抑制CCR5或基因治療法去除人體內白血球的CCR5,有效地從頭開始重建人們的免疫系統,因此愛滋病毒就無法進入他們的細胞。
另一種最近嘗試的新奇基因治療法研究為,肌肉注射攜帶基因的病毒,這個基因會製造對抗愛滋病毒特別強有力的抗體。
因此我們能打敗愛滋病毒嗎?
或許有此可能,但這是一個公開的問題,需要多久時間來製造一種「通用」疫苗,其可有效地對抗所有愛滋病毒株。
即使不論今日令人感覺有希望的結果,目前也有其他希望之光,一個最近的突破為發現愛滋病毒一個極端脆弱的部位,對於新且更有效的疫苗提供了一個標靶。
但是這將花費多年時間及大量研究來到達此目的,而在同時,病毒也持續向前行進,每一天有7000個人被感染,而且更多病人缺乏他們賴以存活的ART藥物,特別是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