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認識精神健康〈四〉


認識精神健康〈四〉



基因也被認為會影響許多其他精神健康問題,包括:「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自閉症」(autism)、「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及「兩極性異常症」(bipolar disorder)。某些其他因素已經與精神疾病有關,包括子宮內環境、暴露於X光射線、被拘禁於拘留中心以及具有過度反應的免疫系統。某些研究人員相信抽煙及服用經改造過的藥物像是迷幻藥LSD、「快樂丸」(ecstasy)及「大麻」(cannabis),可能提升使用者產生精神疾病的危險,包括精神分裂症〈雖然難以評估是否藥物使用是一種原因或作用〉,然而小心使用LSD及快樂丸甚至可能協助治療精神疾病的問題。

精神疾病的治療方法

治療精神疾病能採用許多形式,在「精神療法」(psychotherapy)中,病人被鼓勵要認識他們的問題,了解何事可能引發不想要的行為,並研擬出對付的策略。也有許多醫療方法可治療某些最嚴重的症狀,穩定情緒的藥物係針對兩極性異常症的中度躁症,並也可能減少憂鬱症的再度發作,抗精神變態藥物能減少精神分裂症扭曲真實的症狀,抗憂鬱劑包括藥物像「百憂解」(Prozac),已知為「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會減緩在大腦中血清素之移除,因此增加此神經傳導物的量。然而,最近某些專家認為目前有急切需要用藥物來治療每一種異常症,並質疑許多藥物的有效性,目前有關使用這些藥物也有爭論,例如以「利他能」(Ritalin)或「安非他命」(amphetamines)來治療兒童。

其他較非主流的精神健康問題治療方法,包括以「磁脈衝」(magnetic pulses)刺激大腦、「電痙攣治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深部大腦電極刺激法」(deep brain electrode stimulation)、居住於印度廟宇及利用「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來治療精神分裂症及「恐懼症」(phobias),某些專家爭論對於憂鬱症的不同治療法其實是分享一種共同機制,即促進神經元生長。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