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生命如何型塑大腦〈一〉


生命如何型塑大腦〈一〉



由靜思冥想至飲食,生命經驗深深改變大腦的構造與連接。

在我們生活裡的每一秒鐘,我們的大腦就形成一百萬個新連接,這是撼動心靈的統計,對我們最難以理解的器官其令人驚奇的彈性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雖然此數字強調有關大腦構造我們仍然有許多知識要學習,但這也顯示我們每日的生活經驗在形成我們的大腦是原本大腦的巨大重要性。

解剖學、神經網路與基因都是昨天的熱門議題,今日,神經科學家愈來愈專注於我們的生活方式對於我們大腦之構造與連接如何產生深遠及通常長期之改變,他們專注於如同我們的情緒、環境、社會交互作用及甚至我們精神生活般分歧的影響如何協助我們分分秒秒地過日子。

為反應此種轉變,美國「神經科學協會」(Society for Neuroscience〉於2005年11月第一次邀請一位宗教領導人士開啟其年會,達賴喇嘛演講談及科學研究中的倫理與責任,但是表面上他在那裡講授靜思冥想〈佛教徒修練的主要方法〉如何影響我們的心靈並改變我們大腦的構造與活性,這種作用或許是永久性的,但是佛教的傳統已經發展出訓練人們富有同情心思考的技術,他如此告訴幾千位聚集在一起的研究人員,而這些情況可能反映出大腦中可觀察到之突觸及神經改變。

麻州綜合醫院的Sara Lazar提出一個這類研究的細節,在有經驗的靜思冥想者某些大腦部位比較厚,特別是前額葉皮質〈這在高等思考及計畫上非常重要〉及右側的「島」〈insula,整合情緒、思想及感覺的部位〉,增厚可能由於新的連接引起,如支持細胞、分支或血管,但是不論什麼原因,此作用似乎會反轉因老化而產生常見的皮質增厚情況,「這是與靜思冥想經驗有關的真正影響。」Lazar解釋說。

先天與後天彼此影響,但是愈來愈多的研究興趣在於找出我們的大腦如何真正能被我們的經驗永久改變的細節,在部分,由於發展出量化量測的能力而提出此種復甦情況,與我們過往信賴之人類經驗的主觀報告相反,人類基因組計畫的完成及在1990年代美國國會任命之十年大腦先進研究(brain initiative)也使人們體認到包括在基因與經驗間交互作用之巨大複雜性。

「經驗調控基因表現,因而導致重大行為差異。」美國艾莫瑞大學的精神疾病學家Charles Nemeroff說,他表示這是十分新穎的想法,而我們最終可以描述某些機制,例如「漸成作用」(epigenetics),經由此作用環境因子〈不論出生創傷、不良之雙親照顧或毒素〉會產生長期效應。

他研究681位受苦於嚴重憂鬱症平均8年的人,強調早期生命事件對晚期精神健康何等重要,「如果你檢視例如雙親之一死亡、離婚或分居、虐待〈不論肉體或性〉、或忽視的案例,只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未產生創傷,」他報告說,「有三分之二的人受苦於早期生命創傷,我們已經考慮這是一種危險因子。」〈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