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2009年諾貝爾醫學獎

2009年諾貝爾醫學獎





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頒給三位美國研究人員,他們發現人體如何保護存有重要基因密碼的染色體。


Elizabeth Blackburn、Carol Greider與Jack Szostak一起分享諾貝爾獎,他們的研究工作顯示染色體如何能複製,並進一步協助我們了解人類老化、癌症及幹細胞,答案在於染色體末端的「端粒」(telomeres),及一種形成端粒的酵素「端粒酶」(telomerease)。人類有46條染色體包有寫成生命密碼DNA的基因組,當一個細胞將要分裂時,兩股的DNA分子被複製,但是科學家對一種異常現象感到困惑,對於兩股DNA分子中的一股,問題出現在股的末端無法複製。
保護生命密碼

因此,在每次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必須減短,但事實上通常並非如此,如果端粒的確一再減短,細胞將快速老化,而相反地,如果端粒長度維持不變,細胞將獲得永恆的生命,這可能也形成問題,此發生於癌症細胞的情況,今年諾貝爾獎得主解決了此難題,他們發現端粒如何產生功能並發現複製端粒的酵素。
舊金山加州大學的Elizabeth Blackburn及哈佛大學醫學院的Jack Szostak在端粒發現一個獨特的DNA序列,可保護染色體不會分解,後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Carol Greider加入研究行列,她那時還是個研究生,Blackburn開始研究端粒自身如何製造,這兩人又繼續發現了端粒酶,該酵素使DNA聚合酶能複製整條長度的染色體而不會漏失最頂端的部分。

這三人的研究結果已經導致其他人尋求新方法來治療癌症,希望藉去除端粒可能治療癌症,在此領域已經有幾個研究正在進行,包括臨床試驗評估能對抗端粒酶活性升高之細胞的疫苗。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院的「諾貝爾委員會」(Nobel Assembly)頒發獎項,表示:這些發現對我們了解細胞上已經添加了一個新的維度,對於疾病機制也有所認識,並刺激發展出潛在的新療法,澳洲雪梨兒童醫學研究院的Roger Reddel教授也評論說:端粒酶的故事是基礎研究價值一個傑出的實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